蒙自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力蒙自  >  民风民俗

蒙自彝族“祭龙”习俗源于何时?其文化内涵有哪些?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21-02-25      浏览次数:

 

  民族节日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其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历史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

  祭龙习俗是蒙自彝族人一年中最隆重、盛大的习俗活动,可以说的上是彝族人的春节盛会了。

  伴随着活动的开展、举行、结束,彝族人的宗教信仰观念、社会人际关系、文化艺术知识得到集中展现,并通过活动的进行不断强化。 可以说,祭龙是彝族人非常盛大的节日文化了。那么祭龙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又为何发展成今天的样子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

  

IMG_256

  一.大山文化的彝族人家

  1.地理环境

  蒙自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地处珠江与红河分水岭两侧,北回归线横贯县境。东邻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南接屏边县,西连个旧市,北与开远市接壤。这里居住着汉族、彝族、苗族、壮族等多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地区。

  

IMG_257

  彝族在全市总人口中占31%,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生活在蒙自的彝族有尼苏、淮拉、姆基三个支系,除尼苏支系主要分布于蒙自市西北坝区的文澜镇、雨过铺镇、草坝镇等坝区、城区外,淮拉支系与姆基支系主要分布于蒙自的半山区和高山区。生活在蒙自山区冷泉镇、水田乡、芷村镇、鸣鹜镇的淮拉支系与姆基支系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跳掌舞三步弦就最具代表性。

  

IMG_258

  姆基支系主要聚居于蒙自南部山区的冷泉镇,为天之意,为边或界之意,姆基意为住在天边或天界的人或种族。冷泉镇地势中部高,由南向北逐渐下降。最高海拔2275米,最低海拔140米,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9. 8 0C,年降水量达到1250毫米至1329毫米。立体的气候、丰富的降水和高低起伏的地势共同孕育了彝族淮拉支系、姆基支系热情奔放、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和热情潇洒的舞蹈活动。

  

IMG_259

  2.社会环境

  历史源流:蒙自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的繁衍活动。自西汉时期,在这一带设置责古县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是通过封首领官职称号,由土官治理其领地。而至明代末期,朝廷废除了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用流官取代土官,并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歧视政策。 明万历元年(1573),蒙自的姆基人、淮拉人因不甘忍受官府的压迫和歧视,举行联合起义,终被官军所镇压,逃进深山躲避清剿。

  

IMG_260

  彝家人居住在崇山峻岭,生活异常艰辛,民国初年的《续蒙自县志》这样描述他们的生活状况:姆基居必负险,出入挟弓弩,卧无被褥,以牛皮为锢。以竹为屋,迁徙无常。淮拉居必深山密管,刀耕火种,五谷兼种。拥炉夜卧,无被褥。

  

IMG_261

  然而,逆境却造就了他们刚强的意志和乐观豪放的品格,他们在文化追求中把建设家园的历程融入《跳掌舞》老幼同乐,把祖传的武艺编成《兵器舞》常练不怠,把打场、围猎的乐趣汇成《三步弦》村村寨寨世代传跳,成就了听见四弦三弦响,心慌手掌脚杆痒的娱乐神话。

  

IMG_262

  现在,山区彝族村寨由于各家经济条件的不同,村子多是草房、瓦房、土掌房共存。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与彝族舞蹈不断互动,在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跳掌舞三步弦独特的舞蹈形态。

  二.龙的故事,祭龙文化的起源

  1.蒙自彝族祭龙习俗的起源

  祭龙习俗是一种具有典型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习俗文化中都有的传统习俗。如哈尼族昂玛突、壮族祭龙节、傣族干莫祭龙习俗源于各民族对龙的崇拜,是各民族原始宗教信仰观念的集中表达,展示着各民族的信仰观念。 各少数民族龙崇拜的历史十分悠久,部分少数民族早在五千年前就已经形成这一习俗。

  

IMG_263

  少数民族崇龙的习俗实际源于汉民族崇拜。龙崇拜自古就是汉民族的民间信仰习俗,可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不断交流学习,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独自的崇龙习俗。

  彝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历史上,彝族渡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活水平低下,生存环境恶劣,捉摸不定的自然环境下,彝族先民逐渐产生了超出日常生活之外的对自然的解释,即认为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支配着他们,逐渐地产生了原始宗教信仰龙崇拜是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一部分,起源于对不可知事物的理解,源于对自然的敬彝族的许多神话传说、风景名胜、节日庆典都体现出彝族对龙的忠实敬畏。 关于彝族崇龙的起源主要有龙生夷龙生万物之说。

  

IMG_264

  彝族自古自称为龙观畏虎的子孙,历史上卢鹿或罗罗的族称便有龙虎之意。彝族视龙为本族祖先的历史十分悠久,许多神话传说都有关于龙生夷的说法。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尝扑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服之。

  

IMG_265

  又有《华阳国志》记载:九隆死,世世相继,南中昆明祖之。可见,关于哀牢夷龙崇拜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哀牢夷把龙作为自己的祖先,认为自己是龙之子。而哀牢夷曾在汉代建国,唐代建南诏国,宋建大理国,南诏国是以乌蛮为主体建立的政权,现在的彝族正是来源于乌蛮,彝族自称龙虎之子的由来由此可见。

  

IMG_266

  传说彝族的祖先是支格阿龙,支格阿龙是彝族历史上众所皆知的一位民族英雄,彝族视其为本民族祖先。传说,关于支格阿龙是龙所生,他具有征服自然,保护彝民,抵抗灾难的力量。

  彝族视龙为祖先,更视其为无所不能的神,彝族先民相信世间万事万物皆是龙创造。据彝族创世史诗记载:很久很久以前/距今亿万年/有一条龙/名为俄谷/头有九千九/身长九万九/尾有七万绕/手有九千九/脚有八万八/眼有九千只/这是什么龙/这是造天龙/这是造地龙……

  蒙自彝族崇龙的宗教信仰一直延续至今,在其日常生活中也有具体表现。蒙自彝族视龙为创造万物的神灵,是本族的祖先,他们相信龙是自我的保护神,是保护村寨的神灵,在这种观念下产生了十分隆重的祭龙活动。每年的农历二月第一个属龙日称之为祭龙节,在这一节日中,彝族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龙活动,村寨里不论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由龙头带领全村人进行祭龙活动,祭龙结束后更要以歌舞形式进行庆祝。 祭龙在彝族人的观念中,可以祛病辟邪,可以保佑来年庄稼五谷丰登,保佑村寨风调雨顺,社会和谐。

  

IMG_267

  三.龙行大地,蒙自彝族祭龙习俗的文化内涵

  祭龙是彝族古老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在蒙自彝族人的生活中它至关重要且不可缺少,是彝族人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活动。每当节日的来临,蒙自彝族村寨都以最热闹、最充足的准备迎接祭龙节的到来。在祭龙节的这一天,全村人集体参与到这一盛大的节日中,在祭龙仪式的举行、全村人的祭拜、集体歌舞活动中都体现了祭龙习俗的独特文化。 历史悠久的祭龙习俗,承载着彝族人的所有精神观念,认识祭龙的文化特征是认识彝族人精神观念以及彝族人舞蹈形态的前提。

  

IMG_268

  彝族崇龙历史十分悠久,它们认为是雨水的象征,的力量十分强大,可以呼风唤雨,可以保佑一方土地。彝族人普遍认为万物都是由水而生,水是万物生命之源。而绿色的花草树木是水给大地的生命,天地间能够呼风唤雨的龙是水神,水神就藏在江河湖海与绿色的树林之中。 彝族人建寨时以树林繁茂之地为宝地,在此开寨生活,因而彝族人的村寨都有一处藏龙养水的龙树林。祭龙习俗正是以龙树林为祭拜场所,以龙树为祭拜对象,在树林中选择一颗高大、枝叶茂盛的树作为水神、龙树的居住地。

  

IMG_269

  祭龙习俗具有一系列的仪式过程,在祭龙节的到来之前,彝族村寨都会停下农活,集体做好祭龙前的准备工作;祭龙节当天男人都要准备参与祭祀,女人都要在家打扫家务,炊烟做饭;仪式的开展由龙头负责,需要准备各种祭品,来到龙树下进行祭拜。 无论祭龙的仪式过程是怎样的,其目的在于祈愿,祭龙目的是祈求雨水丰富,祈求寨运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繁茂。

  

IMG_270

  在彝族历史上,彝家人主要居住在山区、高山区,地势高、地形复杂给彝族人带来了通行的困难。而山区水资源十分医乏,雨水的富足是农作物繁盛的基础,彝家人通过祈愿龙神保佑实现村寨平安,村民无灾无病,来年粮食作物获得大丰收,祈求天地、自然生态、人类社会和谐、人畜兴旺。

  彝族的宗教信仰突出表现为对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他们相信无论是山水还是树木都有灵魂,人死后灵魂会寄于在自然万物中,冥冥之中保护着子孙后代。在远古时期,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的身体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

  

IMG_271

  祖先灵魂不死,而寄于村寨的万事万物之中,村寨的生产劳作、子孙繁衍都有祖先的庇佑,因而产生了对祖先的无比尊崇与敬畏,怀着对祖先特有的真挚情怀而有了祭祖的仪式行为。

  祭龙的整个仪式过程都围绕着龙树而展开,龙树是龙神的躯体,亦是彝族祖先灵魂的居住地,对龙树的拜礼、作揖实际是对祖先的尊崇和敬畏。祭龙节日中彝族村寨的男女老少都需要停下生产劳作参与到这一祭祖的行为之中,他们准备好祭拜的香火、米酒,杀一头猪来供奉祖先,在龙头把龙肉分到各家各户后,村民将祭品带回家中也需要在家进行祭拜,感谢祖先。正是通过对祖先的祭拜而祈愿村寨子孙的不断繁衍,歌颂祖先的英勇神武,颂扬本族祖先。

  

IMG_272

  祭龙习俗作为彝族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文化,无论是祭龙的内在结构还是整个仪式过程都反映出彝族人对于集体观念的认识与维护。

  

IMG_273

  历史上,彝族多以大杂居、小聚居为特点,不少彝族支系生活在山区、高山区,在此扎寨生活,不断繁衍后代。因而彝族以村寨为单元,一个寨子一家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彝族人,村子的大小事项是集体利益为主。祭龙习俗的举行是以村寨为单元,不同村寨有不同的祭龙时间,参与祭祀的是全体村寨男女老少。

  

IMG_274

  祭龙具有完整的仪式过程,仪式的举行是以群体为基础,村民广泛参与其中,虽然妇女被禁止进入龙树林,但祭祀的祈福对象依然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村民。祭龙活动中,祭品的准备是全村人共同准备,或是各家各户确定好各自的祭品,或是集体出资共同购买。祭拜神灵后,进行龙肉分户,祭品分户。

  

IMG_275

  笔者认为:这里所有的事项以集体利益为先,仪式过程中不分彼此,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到祭拜活动中,在这些仪式、结构中,彝家人聚集在一起,在祭龙中追忆缅怀祖先,在仪式过程中祈求神灵保佑,求得粮食生产富足,在舞蹈活动中感受集体,这无疑增强着本民族凝聚力、认同感,且对彝族村民起行为规范的效果,传播给彝家人关于农业生产知识、历史知识、生活常识。

   

阅读下一篇

鸣鹫集镇上演“最炫民族风”时装秀

  鸣鹫集镇上演“最炫民族风”时装秀

返回上一篇  
蒙自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