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力蒙自  >  民风民俗

蒙自市非遗项目——铓锣舞(蒙自彝族铓锣舞)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23-01-09      浏览次数:

  西北勒乡的“彝族铓锣舞”,民间自称为“跳铓”,是一种技巧性很强的习俗舞蹈。据传始于彝族先辈兄弟在分家时为了财产分配公平,用跳铓锣舞比赛定输赢,作为财产分配的方式而产生后被民间结合生产、生活、民间舞蹈演绎出丰富的动作套路,故又称为“哥弟铓锣舞”。

  “彝族铓锣舞”伴随着西北勒彝族人民的农耕文化经历了200多年、七代传承历程。在彝族(朴拉)民间,铓锣被视为通神的法器,它是驱邪、纳福圣物,狩猎场上是驱赶猎物的工具,生活中是娱乐的道具。铓锣有公母之分,公铓音色浑厚、母铓则清亮。祖传的铓锣足有7公斤重,斑驳的历史印迹折射出彝族(朴拉)文化的发展历程。

  “蒙自彝族铓锣舞”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完善为现今的三步、四步、勾脚、蹲铓、跪铓、背铓、抱铓、甩铓、咬单铓、咬双铓、滚单铓、滚双铓、立铓、绕铓、踩铓、夹铓、垛吊等20余个动作套路。“蒙自彝族铓锣舞”的动作特征讲究头、肩、背、腰、胯、脚、手身体各部的密切配合,缓慢拘谨,沉实含蓄、外柔内刚。特别是扭腰、挑跨、绕臂动作风趣幽默,民族特色浓郁。

  彝族濮拉人把“跳铓”引入祭祀、婚礼、丧葬、节庆等习俗,为单纯的两位男性对舞。“跳铓”人功底深厚、出类拔萃,在当地受人敬重。表演时,伴奏乐手呈弧形将跳铓人围在中心,雄浑有力、古老悠远的铓锣声点燃了舞者的激情,向人们演绎着彝家人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大山精神。

  “蒙自彝族铓锣舞”是彝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的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充分反应了彝族朴拉人生产生活及民俗信息,对于研究地方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风格特征是彝族人民长期积淀的文化艺术智慧结晶,为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对研究民族艺术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蒙自彝族铓锣舞”主要为家族式传承,采取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目前,在蒙自市文化馆、西北乡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西北勒成功组建30余人的传承队伍,11名女队员,12名男队员,12名少年儿童。4名传承人掌握整个动作套路,5名传承人掌握大部份演奏表演技艺,2名少年儿童掌握部份动作套路,10余名队员掌握部份动作套路及伴奏技艺。

蒙自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