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2-01771
信息分类
工作报告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
发布机构
蒙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7-18
信息名称
蒙自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市人大的监督和市政协的支持下,蒙自市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扣市委“1125”工作思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及时出台《蒙自市2021年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15条措施》,县域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认真执行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的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指标顺利完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47.74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83亿元,同比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201.47亿元,同比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206.44亿元,同比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9:45:46.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8亿元,同比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92亿元,同比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1.85亿元,同比增长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570元,同比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14元,同比增长11.2%。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5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2021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取得成效,经济发展平稳向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实现全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零输入”“零新增”。常态化落实重点场所扫码、测温、消毒等措施,安全有序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全市累计接种114.61万剂。“六稳”“六保”任务全面落实。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全市“三保”累计支出19.83亿元。累计减税降费0.99亿元。全力保市场主体和就业稳定,新增市场主体7141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完成粮食产量15.6万吨。能源供应持续稳定。抓招商借力发展。招商引资落地项目76个,省外实际到位资金135.73亿元,同比增长17%。上海鹏欣肉牛产业园等一批产业招商项目顺利落地开工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居全州前列。
  (二)“三张牌”示范作用不断提升。打好“绿色能源牌”。实施农网改造79.16公里,冷泉片区风力发电完成前期测风工作,红河能投开远—文山蒙自天然气支线等项目有序推进,累计完成城市燃气管道建设管线95.3公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288.7%,新建充电桩278枪。打好“绿色食品牌”。扎实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工作,实施重点产业项目27个。“蒙自石榴”以20亿元的品牌价值稳居云南省第1位,2021年获云南省“10大名品”2个,培育农产品公共品牌地标证明商标5个,绿色、有机、GAP等农产品标志认证面积超过8万亩。打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成功创建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河州旅游综合体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成功创建省级特色旅游城市、5个云南省旅游名村。建成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5个,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三)现代产业体系雏形初现。传统产业补链强链。加快推进绿色新型建材产业园建设,形成绿色矿山—商品混凝土—新型建材—建筑垃圾处置的绿色建材生态循环产业链。矿冶公司超细活性锌粉产业化制造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推动冶金产业链整体从中低端向高端跃进。壮大新兴产业。新增纳规企业18家。佳沃集团水果分拣加工和冷链物流园区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5+4+N”的物流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培育新型消费。推广快递超市、同城配送模式,“女娲鲜生”和“福民驿站”开设线下体验站9个。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9%。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城市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弥蒙铁路(蒙自段)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红河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本年度累计完成投资6.34亿元,有序推进红河机场快速通道、红河综合交通枢纽周边配套道路、十里长街等8条道路建设。推进现代水网基础设施建设。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水资源配置项目、牛作底水库、蚂蚱冲中型水库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蒙自东部河库水系连通工程—五里冲水库东西干渠改造工程已完成43.23公里。新增污水管网30公里。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100个,主城区实现5G全覆盖。
  (五)大抓项目成效显著。全年争取到上级补助资金24.47亿元,获批项目贷款18.34亿元,成功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8.68亿元。加快推进2021年110个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102.4亿元,2019年老旧小区改造、粮油物资仓储物流中心(一期)工程等10个项目实现年内完工。红河交通枢纽、东部河库水系连通等项目有序推进。红河机场快速通道工程、乡村振兴肉牛养殖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共集中开工重点项目6批次42个项目,总投资181.5亿元。
  (六)“数字蒙自”建设持续升华。搭建数字经济平台载体。搭建“智慧城市指挥调度平台”,共接报件近23万余件。“蒙自通”“融事通”小程序搭载各类民生服务应用超30个。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建设,打造农产品区块链溯源平台,建成5000亩基质蓝莓基地、3000亩软籽石榴基地、200亩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育苗中心。全市105个路口交通信号灯智能AI调控。深化便民场景应用。建成全省首个“学生公交”人脸识别系统,全州首个“智慧健康步道”。推行“市民成长计划”,完善“小红花”市民信用体系,实现“一铺一码”商圈管理。完成查尼皮、碧色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3个智慧景区建设。2021年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70.32亿元。
  (七)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两个百万百亿”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脱贫户”模式,完成扶贫龙头企业申报23家。农村无害化户厕覆盖率达89.58%。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推进。大园梓片区、老火车站片区、联大路片区等9个拆除重建棚户区改造项目稳步实施,7个改扩翻建棚户区改造项目竣工验收,惠及2200户群众。63个老旧小区全面启动改造,惠及住户4307户。新建城市立体停车场3个。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构建“一网统管”治理模式,提高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继续推进“美丽县城”建设,开工建设46个子项目,其中13个已竣工。加快通站大道建设。优化调整全市59条公交线路,开通学生专线25条、医护专线2条,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八)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五里冲水库保护区水污染治理项目、犁江河、沙拉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2.5万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8%,五里冲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开展城市河道生态提升行动。建设公园城市。加快构建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山水基质、蓝绿双廊、多点分布”的海绵空间结构。城区累计建成绿道92.57公里,绿地率35.0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2平方米,米轨铁路遗址公园、北回归线军旅文化园、昭忠公园加快建设。
  (九)民生保障底线兜稳兜牢。城镇新增就业855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28万人。发放失业补助金1833万元。各类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完成配租公租房1336户。保障城乡低保对象9807人。市级“五大诊疗中心”全面建成,紧密型医共体基本形成。新建城乡中心幼儿园8所,完成银河小学、蒙自六中等6所中小学改扩建工程,南开学校如期开学,红河学院附属学校加快建设。
  (十)防范化解风险稳妥推进。全市法定债务率保持合理运行区间,国资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坚持并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各类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各类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21.37%。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通过省级实地验收。
  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蒙自作为滇南中心城市,有着地理区位、经济基础、生态环境、历史人文等显著优势,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要求和“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上基础扎实,在实现省委对红河“三个示范区”目标定位上潜力无限。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制约我们发展的短板问题仍然不少。一是产业发展不充分。2020年,蒙自市工业增加值为122亿元,总量不足曲靖市麒麟区的二分之一(306.1亿),仅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末位的安宁市的三分之一(336.4亿元)。2021年,仅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户,实现产值6.95亿元,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1.36%。以晴集团产值占比则高达53.47%,工业经济发展对两区依赖较大。全市仅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二是城市管理和统筹城乡发展还有待提升。城市品质缺乏内涵和特色,特别是老城发展较为滞后,在延续蒙自历史文化传承方面打造不够。全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仅为31.92%,覆盖率较低。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仅达到12.42%。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虽达到97%,但老城区存在雨污水合流现象。同时,蒙自山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建设差距较大。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3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三是项目谋划储备不足。2021年集中开工4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5亿元以上仅有7个项目,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仅有3个。产业项目除房地产项目外实际开工仅8个,其中,工业项目仅有1个,旅游项目仅有1个,投资体量小,未能结合自身资源、区位等优势去谋划切实可行的大项目。四是公共服务水平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缺口教师600余名,大班额现象较为突出,缺口公办幼儿园学位6800个、小学学位9600个、初中学位5800个、高中学位828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仅达到57.74%,低于全国水平(84.74%)。蒙自市社区养老设施覆盖率仅为10.8%,低于全省水平(3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分担率仅为3.5%。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全面履职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将在2022年迈上新台阶。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和企业债务风险,实现经济质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7%,第二产业增长1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第三产业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1:46:44.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力争达到全州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同步。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万人,粮食产量稳定在15.6万吨,万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提出这样的主要预期目标,体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与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保持一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全面贯彻落实州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重振百年风华、提升首位度,有利于引导社会聚焦到高质量发展主题上来,有利于激发全市各族人民奋勇拼搏的良好斗志。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成果
  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体防控策略,扎实做好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工作,加快完善市级疫情防控信息化指挥调度系统,持续提升防疫智慧化水平,实施市人民医院、市疾控中心核酸实验室扩容改造,继续推进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持续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环境卫生整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认真做好集中隔离、医疗救治、物资储备等准备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全力做好基本民生保障物资储备、运输保障等工作,加强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价格调控和成本调查监审等工作,切实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州级技术中心3个,省级技术中心1个。不断提高科研经费支出,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从加工制造向绿色制造、高端制造转变。创新和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推动高层次人才聚集和科研成果转化,为蒙自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着力推行“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持续抓好“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和“全国水果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打造千亩连片蓝莓种植示范基地,助推小浆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着力推进以鹏欣、温氏等大集团为龙头的肉牛、生猪规模化养殖,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肉牛产业园,加快建设2个肉牛繁育中心、30个标准化肉牛育肥养殖场(小区),新建2个生猪集中养殖园区,打造百亿级优质畜禽供给基地。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蒙自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项目,力争齐星杭萧钢结构绿色工业装配化建筑产业基地三期项目、建筑垃圾智能化处置产业链项目竣工投产。推进绿色能源战略与绿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国家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争取冷泉风电场等项目落地。加快补齐食品制造业短板,年内开工建设云南品悦日产20万袋方便米线加工、蒙自市绿色食品科技产业园项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房地产全产业链培育,加大高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培育,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红河州金属工艺产业园项目,串联碧色寨、西南联大、查尼皮等红色旅游景点,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开工建设中大达安滇南国际医养综合体,加快培育发展康养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兴业态。启动蒙自国际陆港建设,加快蒙自市滇南中心空铁数字物流园区、蒙自市城乡高效配送工程(二期)等物流枢纽项目建设。
  加快建设“数字蒙自”。加快推进数字蒙自“3310”行动计划,推进全域应用场景布局,推进区块链溯源平台、非遗(NFT)区块链授权平台建设,以西北勒乡为试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融合电商园区、智慧物流园区、创新实验室,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医疗、教育、购房、城市管理等民生服务数字化工程建设,打造AR、VR沉浸式旅游、15分钟数字生活、绿色交通刷脸就行等数字化运用场景10个。加快供水、排水数字化改造,推进蒙自市智慧供水及城镇供水管网提升改造项目建设。
  (三)充分挖掘内需增长潜力,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弥蒙高铁和红河综合交通枢纽如期建成,开工建设蒙自至文山铁路项目,推进蒙自至普洱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大马三级公路(蒙自段)提升改造和蒙文二级公路前期工作。做好云南省红河蒙自军民合用机场等重点项目8500余亩用地保障工作。加快推进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水资源配置、长桥海水库扩建等项目,新开工建设牛作底水库。提高供电负荷保障能力,实施蒙自“1小时”核心区电网专项规划建设、35千伏新变增容工程,开展110千伏贲古变前期工作。加快天然气普及利用,力争实现管道年供气能力1亿立方米。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4G网络补短板和老旧小区、农村地区光纤扩容提速工程,全年新建5G基站570座,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打造数字治理提升示范,紧扣“一网统管”目标,建设1大脑1平台1体系,调整、丰富、完善统一高效、安全可靠的市级大数据中心和数据安全中心,政务数据“上云”率达100%。实施交通、能源、物流、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行动。
  拓展投资空间提供动力保障。聚焦重大优质产业、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等重点投资领域,以大项目吸引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发展,以“三项制度”“四个集中”“五个一批”等机制为抓手,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抓好111项重点项目推进。强化服务保障和施工组织,力争碧色寨水厂及管网配套工程、蒙自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2个项目竣工投产;强化目标导向抓调度,强化问题导向解难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提速,确保红河交通枢纽换乘中心竣工,有序推进长桥海水库扩建等39个项目;用科学的程序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确保2022年老旧小区改造等34个项目前期程序闭环实现年内开工建设;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动向,依托蒙自优势资源,熟悉行业和区域发展规划,谋划编制绿色食品科技产业园、冷泉风电等一批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确保2022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
  激发消费潜力。结合民族节庆、传统节日等活动,深入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商圈经济、夜市经济。促进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等传统消费提质升级,加快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型绿色消费培育。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新建农村电商示范点4个,村级服务站50个,推动雨过铺、草坝、新安所、芷村、西北勒等有条件乡村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提升服务消费水平,推动养老、家政、托幼等服务标准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将蒙自培育成滇南消费中心,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谱写“三农”工作新篇章
  扎实抓好农业生产保障。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力争老寨乡古布龙村、西北勒乡香塘村、鸣鹫镇扎门村3个国土综合整治(提质改造)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6万亩以上,确保81.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保障“米袋子”“菜篮子”供给稳定。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4.38万亩,继续推进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强化粮食储备调控能力为主体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围绕“抓收购、保供给、管库存”加强粮食收购、库存、出库等各环节的粮食流通监管,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林果乡村·生态家园”为载体,围绕“两个百万百亿”支柱产业,扎实推进“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现代牧业产业园和蒙自市齐乐纪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园项目建设。持续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租赁经营、投资分红等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年内集体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深入实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完成新安所街道、草坝镇等9个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行政村、农村社区“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31个,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城市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和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行动,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2个,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
  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启动草坝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确保老寨、水田、西北勒等6个乡镇污水处理站投入运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建成西北勒、老寨、期路白、冷泉4个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实现乡镇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村庄10个、精品示范村3个。完成农村公路改造100公里,建设美丽公路50公里,巩固蒙自省级“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市成果。
  (五)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加快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居住证制度和户籍制度有机融合并轨。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蒙自市南湖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完成972户老旧小区改造、650户棚户区改造。实施东大街、文庙巷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完成镇署街、联大路等13条道路地下管网改造和人民路、龙井路等5条道路提升改造,新建立体停车场2个,补齐城市发展的短板和弱项。重点打造文澜、观澜、文萃街道的教育、康养产业,雨过铺街道的现代工业和物流产业,新安所街道的文化旅游产业,草坝镇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的城镇群落发展共同体。持续推进美丽县城、碧色寨滇越铁路小镇建设,建设公园城市,打造米轨铁路遗址公园、法国花园等5个公园,新建绿道60.6公里。
  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紧扣“中心引领”布局和滇南中心城市5个“一体化”建设要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滇南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按照“东联,中优,西拓,南延,北控”的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加大同开远、个旧国土空间相向融合发展力度。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1环8放射高速路网强化周边快速联系,开通蒙自至大屯至鸡街至羊街城市公交,加强滇南中心城市互联互通,形成“蒙个开”半小时交通经济圈。依托“两区”和个旧、开远工业发展优势以及蒙自公共服务优势,打造滇南中心城市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错位竞争新格局。坚持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加优质教育、医疗、养老供给,打造辐射滇南区域的公共服务体系。
  (六)持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对标国内先进水平,出台《蒙自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开办企业、建筑许可、不动产登记、缴纳税费等10项营商环境评价一级指标,持续压减便民利民事项办理时限。推进行政审批集成服务工作,最大限度缩减审批环节,推动实现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之外无审批”。深化“一部手机办事通”推广运用,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6%、全程网办率不低于60%。健全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市场。完善政企恳谈会和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工作机制,针对部分“专精特新”企业成立市级工作专班,落实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不断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新模式。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无效或低效占用土地、资本等要素资源的市场主体出清。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深化金融改革,持续推进“5+5+2”金融创新,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机制。探索构建市区融合发展机制,围绕财税、招商、要素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进一步促进市区深度融合。
  扩大对外开放。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订重大机遇,以红河综保区、蒙自经开区、蒙自海关为基础,以红河综合交通枢纽为纽带,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前沿建设,努力成为“双循环”的重要连接点。发展商贸物流体系,开展蒙自市国际陆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以城乡高效配送园区、蒙自市滇南中心空铁数字物流园为基础,新建铁路专用线,形成全省物流集聚洼地。用好云南能投跨境电商平台,谋划商贸服务业、跨境电商、跨境物流等产业布局。支持蒙自海关发挥职能作用,服务蒙自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稳定外贸进出口。开展“一企一策”跟踪服务、送政策上门服务,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外贸企业。引导基础较好的外向型企业拓展越南、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市场,扩大南亚东南亚特色农产品进口,培育新兴产业产品出口。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南博会(商洽会)、进博会、边贸会等重大展会活动(含网上举办),力争2022年进出口贸易额增长15%。
  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实行“1+5+50+N”招商机制,对绿色食品、加工制造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大健康五个方面开展重点招商。全力以赴开展2022年招商引资大决战行动,市级领导全年招商不少于10次,市属国有企业精准招商项目不少于10个,组织专题招商推介活动不少于4次,为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推动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优质项目和投资支撑。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0%以上,利用外资200 万美元以上,招商落地项目50个以上。
  (七)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绿色发展底色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滇南中心城市“水韵湖城”建设目标,全面落实“三线三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贯彻落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精神,以“昆明宣言”为指导,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长桥海、大屯海水环境治理工程,犁江河、沙拉河水生态修复工程,将“两海两河”打造为蒙自最具代表性的水域生态景观。着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启动滇南中心城市大气联防联治智慧化平台建设,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8%。紧盯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Ⅱ类以上和全面消除辖区内无劣Ⅴ类水体两个目标,抓好污染土壤治理修复5000亩,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抓好国家储备林(二期)项目建设,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3.5万亩。
  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支持红钢、瀛洲水泥实施技改,加快推进蒙自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项目。推动各类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倡导绿色出行,推进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营造全社会崇尚、践行绿色新发展理念的良好氛围。
  (八)千方百计兜牢民生底线,建设平安法治蒙自
  加大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快期路白苗族乡、文澜街道建设者之家建设,完善和提升“蒙自建设者之家”的服务水平,力争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内。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做到有意愿者应培尽培。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27万人。深入落实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各类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城镇困难职工、失独失能老人、残疾人的关爱保护,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制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政策,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使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推动教育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分步实施教育“213”工程和“2310”工程,年内筹建完成蒙自市东山学校、文萃中心幼儿园等建设项目,全面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打造职业教育产业园,推进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抓好“双减”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按照“一年达标提质、两年塑造品牌、三年示范引领”的实施步骤,明确“1233”创建思路,确保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继续推进蒙自东大街、文庙巷文化旅游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加快红河州金属工艺产业园建设。
  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以医共体建设为重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市、乡、村三级联动,实现区域内就诊率不低于95%,基层就诊率达到65%以上。实施“家门口医疗服务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年内创建1家省级甲等卫生院、1家社区医院、1家国家推荐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市第二人民医院、蒙自市医疗废弃物收转运能力项目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贯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过程,立足于“中国石榴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和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市,编制《蒙自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划(2021—2025)》《蒙自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持续推进“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项目1个、示范村项目2个。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工作,增建示范联盟1个,示范圈1个,建设示范带1条,示范点12个。
  巩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坚持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抓好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管控、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加强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建筑施工行业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理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按期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