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2-02990
信息分类
政府文件
主题分类
政民综合
发布机构
蒙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蒙政发〔2022〕71号
发布日期
2022-10-13
信息名称
蒙自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蒙自市2022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条措施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各办、局:
  现将《蒙自市2022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条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2年10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蒙自市2022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条措施
  
  一、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
  (一)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能优势和专业优势,围绕在蒙或蒙籍高校毕业生,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机构进企业精准对接,为各类企业提供招聘、培训等精细化服务。推动供需精准对接,促进市场化就业。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积极做好人力资源服务的基础上,主动担当,挖掘潜力,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到蒙自工作。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稳定岗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商信局、市工商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质扩容公益性岗位。新开发公益性岗位50个,优先招用或拿出一定数量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岗位的设置上坚持“因事设岗”“精准设岗”“人岗相适”,坚持将公益性岗位开发与重点产业、城市文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协同推进。为提升人员履职和增收能力,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坚持“通用知识+专业技能”岗前培训“两条腿”走路,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培训一人、合格一人、上岗一人,确保上岗人员履职能力和技能水平符合岗位要求。(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民政局、团市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扩大就业见习规模。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为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设立见习岗位,提升就业能力,新增见习基地10个以上、见习岗位100个以上。按照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1500元/人/月,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50%以上的单位,补贴标准再提高500元。对计划组织实施到位、募集岗位多、岗位质量好、实施效果佳的单位优先推荐参加就业见习示范单位评选。鼓励有条件的见习单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食宿保障。(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教体局、市工商信局、团市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四)增强职业技能水平。依托“技能蒙自”建设,扩大青年职业技能培训规模。鼓励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有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未就业高校(含技工院校预备技师班和高级工班)毕业生,可免费参加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涉及903个工种,培训课时为16—120个课时(每天平均8个课时),获取证书为职业资格证、技能等级证、专项能力证、创业合格证及培训合格证的,根据证书类型给予300—3000元培训补贴。(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工商信局、团市委、市妇联、市民政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在市内大中型企业、职教园区或各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不少于2期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培训。探索体验式教学模式,设置自我定位、创业方向探索、创业规划、面试指导等课程,通过理论授课、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培养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市教体局、市工商信局、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工商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搭建各类创业孵化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参与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创业示范园区),对符合条件通过评审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或创业示范园区,给予最高2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资金。(市人社局、市工商信局、团市委、市科技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七)落实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做好2022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发放,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户家庭和特困救助供养家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及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毕业生,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1000元。(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残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八)切实做好大学生创业扶持。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政策,进一步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充分发挥创业扶持资金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作用,对毕业3年内(含毕业学年)在蒙自市内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创业补贴扶持。2022年蒙自市评选15名以上,经评审后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3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政府投资开发的创业载体要安排不低于30%的场地免费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提供。(市发改局、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工商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九)加强创业担保贷款帮扶。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符合自主创业条件的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为个人不超过20万元。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合伙创业的,根据合伙人数按每人20万元标准核定,最高额度为11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市人社局、团市委、市工商联、市妇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支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十)促进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按照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对吸纳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到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且符合有关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在安排纾困资金、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时予以倾斜;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中小微企业,按照每人5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2年12月31日;稳定扩大我市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指导企业规范发布招聘信息,推进公开招聘。(市工商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资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发放社会保险补贴促进就业。对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小微企业,与之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对毕业年度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按照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推动企业稳岗扩岗。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参加失业保险的,按每人不超过15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与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不重复享受。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小微企业可按规定申请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市工商信局、市工商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
  (十三)启用“蒙自就业”小程序。完成“蒙自就业”小程序研发和上线使用,鼓励企业入驻,企业可根据发展需求实时发布人才招聘信息,高校毕业生可线上投递个人简历、开展求职咨询,实现企业与人才精准对接、招聘流程进一步简化。(市人社局、市工商信局、市工商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多形式开展招聘活动。依托“建设者之家”(就业小站)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计划年内组织开展校园招聘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网络平台云招聘等各类线上和线下招聘就业服务活动6场,“点对点”“面对面”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增加就业机会。(市人社局、市委组织部、市教体局、市工商信局、市工商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强化高校毕业生服务保障
  (十五)给予基层就业奖补。对毕业3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在我省辖区内乡镇村企业就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且基层服务期满6个月的(从2022年1月1日起计算),给予个人5000元的一次性基层就业奖补。(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安居保障。提供100套公共租赁住房作为保障高校毕业生过渡性居住需求的人才公寓。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学历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家庭及本人在本市无自有住房的,可选择申请公租房。申请公租房的,给予优先安排,最长租住3年。(市住建局、市委组织部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完善在校大学生信息库及毕业去向登记。教育部门建好用好蒙自籍在校大学生信息库、蒙自籍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打造省内外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直通车”。(市教体局)
  (十八)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效能。在市人社局和市政务局办事大厅设立2个“特事办”窗口,高校毕业生享受户籍办理、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社会保险、工商税务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等绿色通道服务。(市人社局、市政务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七、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军入伍
  (十九)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鼓励引导优秀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参军入伍、建功立业。2022年起高职(专科)学生应征入伍,退役后在完成高职(专科)学业的前提下,可免试入读普通本科,或根据意愿入读成人本科。入伍大学生享受国家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学费减免政策,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不超过16000元。每年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计划中,按照5%定向招聘红河州内应征入伍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市教体局、市人武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八、保障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
  (二十)维护就业权益。开展平等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依法打击“黑职介”、虚假招聘、售卖简历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治理付费实习、滥用试用期、拖欠试用期工资等违规行为。督促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就业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及处理方式,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就业权益。对存在就业歧视、欺诈等问题的用人单位,及时向高校毕业生发布警示提醒。(市教体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妇联等按照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