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2-03444
信息分类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布机构
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12-13
信息名称
蒙自市新增2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增新故居和龙门洞石窟2处新增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杨增新故居

  杨增新(公元1864—1928年),字鼎臣,又字子周,号荩臣,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杨增新中举,次年联捷进士,签分甘肃。杨增新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出任新疆都督兼省长到民国17年(公元1928年)遇刺身亡,主政新疆17年之久。著有《读易笔记》、《补过斋文牍》等著作。

  杨增新故居位于蒙自市期路白苗族乡大莫别村,始建于民国年间。建筑造型大方,庄重典雅。原有两进两院四合院,现仅存北院正房,坐西朝东,为单檐悬山顶通廊式中西合璧土木结构两层楼房,五开间、二进间。

  杨增新故居是研究蒙自地方人文历史及中国近代军事政治制度的实物例证。

  (二)龙门洞石窟

  龙门洞石窟位于蒙自市老寨苗族乡2公里之凌云山麓,始建于明代晚期。座东朝西。属石灰岩溶洞,道教造像。石窟内有雕刻石像十尊,保存较好造像五尊,造型安祥威武,庄严肃穆、形象古朴;洞内为典型喀斯特地貌,发育出丰姿多彩的石钟乳、石幔、石瀑布等奇石奇峰,造像与周围环境情境交融,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龙门洞石窟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处重要的明代时期洞窟,是我州石窟文化的又一重要代表。石窟内造像艺术表现手法更多地保留了明代石刻的特点风貌,在造像风格和规模、石刻形态等方面均颇具特点,反映了明代佛教汉化发展的脉络,以及汉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开放性与创造性,龙门洞石窟的开凿真实地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繁荣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和交融的实物例证,是研究明清时期民间信仰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融的实物例证,为我州石窟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