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0014348/2023-00046
信息分类
政府文件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发布机构
蒙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蒙政办发〔2023〕1号
发布日期
2023-01-07
信息名称
蒙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蒙自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市级各办、局:
  现将《蒙自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3年1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蒙自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对“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部署安排,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蒙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要求,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把握新趋势,打造国际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州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及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州委、州政府建设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决策部署,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加快融合、相互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十四五”建设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文化工作成绩斐然
  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基本完善。“十三五”期间,蒙自已建成文化活动室118个,实现2个街道、9个乡镇、21个社区、86个村委会全覆盖,全市乡镇、村委会两级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超额完成目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文物保护工作取得喜人成果。“十三五”期间,蒙自积极落实文物保护工作,对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文化保护单位实施文物修缮。蒙自玉皇阁、新安所古建筑群成功申报为全国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十三五”期间,蒙自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市级非遗保护法律法规,推动1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探索“非遗+文创”发展新路径,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弘扬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新业态相继推出。“十三五”期间,蒙自承办云南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蒙自故事三部曲”全面公演,周末小剧场演出相继推出,“蒙自国际马拉松赛”获得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银牌赛事和“民族民俗特色赛事”荣誉称号,“农民丰收节”“过桥米线节”“石榴节”成功举办,极大提升了蒙自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十三五”期间,蒙自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430家。其中,文化经营场所179家、新闻出版经营场所251家,全市文化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
  (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旅游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十三五”期间,蒙自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15年的283.3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845.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的24.81亿元增长到112.99亿元,分别年均增长39.70%和88.86%;旅游人均消费从875.75元提高到1336.32元,年均增长13.15%,旅游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有所降低。
  旅游品牌建设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蒙自成功创建了碧色寨、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市A级景区达5个,其中3A级旅游景区3个,2A级旅游景区2个(2021年碧色寨、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特色旅游城市创建成功;完成龙泉寨、大台子等49个美丽乡村建设,碧色寨村、仙景村、大台子村、永宁村、白猛孔村已创建成云南省旅游名村。
  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蒙自累计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300余亿元。以重大文旅项目为抓手,推动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石榴公园、过桥米线小镇、尼苏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小镇、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鸣鹫缘狮洞旅游项目、南湖景区提升改造项目等建设。
  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十三五”期间,蒙自重点推动“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城市+旅游”“森林+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新产品建设,着力推进精品自驾线路和汽车旅游营地建设,大力发展精品酒店、星级民宿等住宿业态产品,全市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发展迅速。
  旅游宣传推介成效显现。“十三五”期间,蒙自积极通过电影(《芳华》《无问西东》等)、电视广告、杂志平面等传统媒体,微博、微信、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以及国际旅游交易会等各类节庆赛事宣传推介,强化了蒙自市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扩大了品牌知名度。
  旅游市场整治有力推进。“十三五”期间,蒙自积极推进“旅游革命”三部曲,“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质增效”成绩显著。持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健全旅游投诉处置工作体系。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行文化和旅游“红黑榜”制度,对全市涉文涉旅企业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震慑作用。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蒙自文旅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综合实力不强、产品创新供给不够、新旧动能转换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品牌形象打造上,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口号和IP延展不足,品牌差异度不够、辨识度不高、传播力不强,在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有待提升;二是在设施配套服务上 ,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形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全市游客集散和咨询服务体系亟需完善;三是在空间组织上,文化旅游资源集约化程度不够,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没有很好地串珠成链、连线成面,整体优势发挥不够;四是在资源利用上,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发掘和转化利用程度不够,产品档次不高,部分高品级文化旅游资源仍处于低效利用状态;五是在产品结构上,观光产品比例偏大,休闲、度假、康养、体验等产品发展不够,新业态、新产品、新亮点不足,夜间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六是在融合发展上,文化和旅游之间的融合不深,文化旅游和其他产业之间有效融合不够;七是在对外开放上,沿边区位优势发挥不足,文化旅游发展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接待入境游客占比较低;八是在创新发展上,体制机制、资源整合、文化创意、主体培育等创新不足,科技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九是在消费市场上,新冠疫情对文化旅游行业产生广泛影响,企业经营难度加大,虽然产业大趋势依然向好,但市场的“低谷期”和“恢复期”仍需一定时间。
  三、规划衔接
  《云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以十一个章节,提出云南省文化和旅游的“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提出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锻造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等任务,为云南全面建设文化和旅游“双强省”指明方向;在优化布局上,构建“一环、两带、六中心”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着眼蒙自,既位于大滇西旅游环线,又属于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紧邻建水-元阳国际旅游中心,是未来云南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符合云南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战略需要。
  《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规划按照“品牌整合、多维创新、全面提升、区域串联”发展思路,突出“文旅深度融合”、聚焦“健康生活目的地”、打造“云南旅游新方向”三个发展方向,高标准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云上梯田·梦想红河”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紧紧围绕“边疆、民族、山区、美丽”州情新内涵,深化“一心五区,一带两廊”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着眼蒙自,以极佳的交通区位和资源禀赋为基础,充分发挥蒙自对于全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带头引领和辐射作用,高位推进旅游辐射和文化消费中心、滇南中心城市群旅游区以及“米轨时光”跨国精品体验旅游走廊建设,构建红河州全域旅游服务中心、红河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旅游辐射中心。
  四、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为新时代蒙自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中央作出了整合文化旅游部门职责的重大部署,重塑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新格局,文旅融合的体制机制日益理顺,政策法规环境逐步优化,为蒙自文化和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空间。
  ——全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旅游文化业作为全省重点培育的万亿现代产业打造,深化实施文化和旅游双强省、世界一流“三张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等战略,为蒙自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省委省政府红河现场办公会明确红河建设世界一流“三张牌”示范区、沿边开放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为蒙自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市场需求深刻变化、疫情防控常态化(近郊旅游、乡村旅游逆势发展)以及新技术革命赋能,进一步加速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程,有利于催生一批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为蒙自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新势能。
  五、“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州重大战略,围绕市委市政府“1125”工作思路和“水韵湖城”建设目标,以北回归线文化、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中共云南一大会址、蒙自高原特色农业、民族民俗风情等知名品牌为依托,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丰富优质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增强现代化治理能力,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打造文化旅游现代产业体系,全面融入省州文化和旅游体系新格局,为蒙自全面建成“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和滇南中心城市生态水韵湖城奠定基础,打造成为以北回归线、百年风华为特色的国际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着力构建滇南旅游集散中心、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南环线“会客厅”和面向南亚东南亚(澜湄旅游大环线)的文化旅游辐射中心,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红河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标杆,实现蒙自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牢守住生态底线,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人民为本、文旅带动。以人民为中心,更好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文旅需求,发挥文化和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旅+”“+文旅”为带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优质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体制机制,广泛应用先进科技,推动文旅业态、服务方式、消费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发展智慧旅游,助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筑牢防线。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充分认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事关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全局,将疫情防控要求贯彻到文化和旅游业各环节、各领域,坚决切断疫情通过文旅渠道传播的链条。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蒙自“百年风华,滇南蒙自”的文旅品牌享誉全国,国际(过桥米线)美食名城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以“水韵湖城”为特色的公园城市,初步建成以北回归线、百年风华为特色的国际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初步建成滇南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南环线“会客厅”和面向南亚东南亚(澜湄旅游大环线)的文化旅游辐射中心,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蒙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到2025年,力争全市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达910万人次,年均增长23%(其中,2021年增长78.87%,2022至2025年均增长9%);文化和旅游综合收入达138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其中,2021年旅游综合收入增长52.34%,2022至2025年旅游综合收入均增长11%),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33亿元左右;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32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左右,文化和旅游产业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升。
  成为红河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和舞台艺术“1122”人才培养计划,办好重要节点文艺作品展演展览,培育文艺精品力作,打造红色文化精品,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
  成为红河州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典范。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保护工作和数字化不断提升,创建1个考古遗址公园,推荐申报1项以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1项以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名以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育蒙自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商品,建设“非遗工坊”“非遗特色村(社区)”和“非遗特色街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实施文化馆、图书馆和综合文化服务站(中心)提升工程,新建文化馆(新馆)、图书馆(新馆)、博物馆、非遗馆和美术馆,实施“书香蒙自”书屋试点工程,服务效能和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升。
  培育一批高品质文旅融合产品。老产品提质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争创3个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和5个以上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争创1个以上旅游名镇,培育乡村文旅、文博旅游、康养文旅、红色旅游、户外运动、科普研学、文旅综合体、精品住宿、主题娱乐、夜间消费等十大文旅新业态新产品类型。
表1-1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主要增长指标预测表

指标

十三五期间

十四五期间

基准数

年均增长(%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年均增长(%

接待国内游客接待数(万人次)

363.86

14.75

650.84

689.89

758.88

834.76

918.24

23

接待国外游客接待数(万人次)

0.01

-5.61

-

-

-

-

-

-

文化和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

-

93.46

105.76

115.80

126.78

138.78

10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45.30

26.73

69.01

79.36

87.30

96.03

105.63

19

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亿元)

-

-

24.45

26.40

28.50

30.75

33.15

8

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亿元)

 

 

20.85

23.60

26.14

29.10

32.34

12

旅游产业增加值(亿元)

-

-

10.35

11.90

13.09

14.40

15.84

11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

-

-

10.50

11.70

13.05

14.70

16.50

12

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4.64

4.57

4.40

4.28

4.17

维持4%左右

注释:1)本规划主要指标,根据原有文化和旅游统计制度口径测算;
  2)2021年更换文化和旅游统计制度口径,故2021年游客及旅游总收入较2020年出现大幅提升;
  3)考虑疫情影响,旅游指标按照近两年低、以后稳步增长幅度进行测算;国外游客接待数不做测算;
  4)2020年旅游产业增加值无统计数据,参照云南省“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统计口径占总收入10%-15%进行数据测算;
  5)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根据《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主要指标表中相应指标进行测算。其中,蒙自市“十四五”期间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本规划按照全州总值的15%计取;
  6)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中的GDP数据根据《蒙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进行测算。
  资料来源:旅游基期数据由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文化及相关产业数据计算基数来源《红河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GDP计算基数来源《蒙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六、二〇三五年展望目标
  到2035年,蒙自“百年风华,滇南蒙自”的文旅品牌享誉世界,全面建成以“水韵湖城”为特色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国际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成为国际知名目的地名片。

第二章  绘就新蓝图,构建文旅全域联动发展格局
  
  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省、州、市级战略,抢抓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南环线建设机遇,以北回归线文化、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蒙自高原特色农业、民族民俗风情等知名品牌为依托,构建“一心、一带、两廊、四区”的“1124”蒙自全域发展新格局,形成层级分明、功能完整、主题突出的文旅空间结构。
  一、做强一心,打造文旅集散服务核
  滇南国际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依托“高速+高铁+航空(在建)”的内联外通立体交通网络,以“公园城市”和“市域景区化”建设为导向,完善城市集散服务、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康养度假等文旅业态,将蒙自城市打造成为主客共享、诗意栖居的水韵湖城,成为滇南中心城市群旅游区的重要支撑,成为红河州全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消费中心,成为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南环线“会客厅”和面向南亚东南亚(澜湄旅游大环线)的文化旅游辐射中心。
  二、做特一带,打造文旅风情体验带
  滇越铁路米轨风情体验带。积极融入云南省百年米轨滇越铁路文化带和红河州“米轨时光”跨国精品体验旅游走廊建设,以百年滇越铁路为主线,以碧色寨为核心,联动芷村、期路白戈姑、屏边人字桥、华宁盘溪等线性文化资源,推进米轨风情火车观光体验,构建集文化体验、科普研学、户外徒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于一体的文旅产品体系,打造蒙自特色文旅风情体验带。
  三、做优两廊,打造区域联动发展廊
  蒙文砚东西文旅走廊。以“蒙文砚高速”为纽带,串联文萃、新安所、芷村、鸣鹫、老寨等乡镇,辐射带动沿线文旅资源和景区景点,完善文旅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最美风景道”,共享通道市场流量,成为蒙自“东西向”文旅产业发展走廊。
  开河南北文旅走廊。以“开河高速”为纽带,串联草坝、观澜、新安所、冷泉、水田等乡镇,辐射带动沿线文旅资源和景区景点,完善文旅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最美风景道”,共享通道市场流量,成为蒙自“南北向”文旅产业发展走廊。
  四、做精四区,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北回归线康养风情区。以北回归线生命文化为底蕴,以长桥海、大屯海、碧色寨、西南联大、南湖为引擎,讲好蒙自故事和西南联大红色故事,培育康养度假、城市休闲、文化体验、民俗风情、亲水娱乐、特色餐饮等业态,打造以“水韵湖城”为特色的北回归线康养风情区。
  森林河谷生态旅游区。以绿翠潭、龙谷湖、龙泉寨、红河谷为核心,充分发挥立体气候与生态多样性优势,培育生态观光、避寒避暑、健康美食、乡村民俗、户外运动、半山酒店等业态,打造以“森谷养生”为特色的森林河谷生态旅游区。
  温泉休闲养生体验区。以鸣鹫缘狮洞、老寨温泉为核心,结合少数民族风情和苗医药文化底蕴,培育文化体验、温泉康养、半山酒店、生态观光、静心养生、民俗风情等业态,打造以“苗乡药浴”为特色的温泉休闲养生体验区。
  高原农旅融合发展区。以草坝、西北勒、芷村等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推动传统农业与文旅、体育、休闲等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观光农业、乡村体验、山地运动、户外休闲、乡村旅居、民俗风情等业态,打造以“果香四季”为特色的高原农旅融合发展区。

第三章  培育新动能,提升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以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顺有序、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创新创作文艺精品,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成为红河州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进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二)加强对蒙自文化的挖掘研究和阐释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对全市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民间文艺、民族手工艺、红色文化等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和阐释,把每一种文化形态元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等进行系统归纳梳理,形成优质“文化基因”图谱,用活用好用足文化、文物资源,打造一批优质文化产品,以舞台演艺、作品展陈、文创产品、文化旅游等多种形式展示。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用好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和西南联大的红色地标,打造红色文化传承新高地。
  (三)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
  充分利用文化艺术、文博展示,开展送文化下乡、惠民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活跃社会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全民艺术知识普及,开展文化艺术展演,加强艺术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文艺作品、文化体验、公共文化服务等,培育文明新风,加强文明实践、弘扬诚信文化。大力推进文明旅游、优质服务,引导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成为中华文明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二、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一)加强对艺术创作的引导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主动权,把好艺术创作导向关。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中心任务,围绕“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乡村振兴”等重要节点和国家重大战略,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领域统筹创作规划,合理集聚和配置资源,扶持重大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创作,推出一批新时代精品力作。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文艺创新,推动形成健康清朗的文艺生态。
  (二)提高文艺院团发展能力
  以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为引领,全市围绕筑牢文艺“高原”、打造文艺“高峰”,大幅提升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的总要求,构建剧本质高量多、剧目纷呈多彩、剧场布局合理、院团人才辈出的体制机制及政策体系,策划一批艺术题材、创作一批优秀剧本、排演一批精品剧目、推出一批领军人才,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充分发挥国有文艺院团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创作新时代文艺精品力作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全市多元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历史文化为根基,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标杆为导向,创作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多民族歌舞乐情景剧和大型歌舞剧,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坚定拥护核心、心向北京,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用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蒙自稳定,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在核心价值观、爱国爱党、宣传正能量、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对大众的引导和凝聚效用。
  (四)强化优秀艺术人才培养
  深入实施全市引进培养扶持文化艺术优秀人才行动计划,成立文化名家工作室,引进优秀艺术人才,评选“青年文艺之星”,扶持创作团队和个人参加专业艺术培训、省级以上艺术赛事以及对外文化交流,提升蒙自舞台艺术创作竞争力。用足用好各类人才计划项目,推荐中青年骨干人才参加国家、省、州级各类艺术领域专业技能培训,培养本土优秀艺术人才。认真做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备案工作。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部“春雨工程”项目,主动申请开展与国家、省、州级文学艺术研究及文艺院团、艺术院校的深度结对子、种文化帮扶活动,通过向专业研究单位学习,加强全市文化艺术人才的专业培养。
专栏1:文艺精品培育重点项目和计划
    1.重要节点文艺作品展演展览。组织策划开展好“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演出系列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文艺演出”“乡村振兴系列演出”等规划期间重要时间节点文艺作品展演展览活动。
   
2.推出多部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推出话剧《西南联大在蒙自》、舞台剧《听风楼的故事》,拍摄微电影《南湖的月光》,创作歌曲《蒙自记忆》等系列文学艺术作品。
   
3.培育1台文化演艺名品。重点打造极具特色的蒙自《honey(哈尼)红河》大型精品演艺。
   
4.成立“南湖诗社”。在南湖公园成立“南湖诗社”,开展主题文学创作活动,构建西南联大南湖诗社文化传承基地。
   
5.实施舞台艺术“1122”人才培养计划。以2年为周期,每期选拔1名编剧、1名导演、2名表演、2名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联合红河影响舞蹈学校、艺术院校、艺术研究机构等单位,培养“名编、名导、名角、名匠”。设立“青年艺术人才原创作品奖”,重点培养一批青年编剧、导演、作曲、美术、音乐等文艺创作人才。
  三、培育打造红色文化精品
  讲好西南联大红色故事和查尼皮中共云南一大会址党史故事,打造集红色文化、爱国教育和休闲游憩为一体的红色文化公园,主动融入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联动省内文山州,联合广西、贵州共同打造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圈。加强对爱国为主题的各类革命文物资源保护传承和利用,分批次公布全市革命文物名录,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切实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修缮。策划实施革命旧址整体陈列展示工程,突出革命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鼓励支持有关乡(镇)新建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陈列馆,对已建陈列馆、烈士纪念设施等进行提升改造和丰富完善,提升红色文化陈列展示水平,打造主题鲜明的红色文化精品。充分利用国庆、建党、建军等重大纪念日,采取主题教育、实景演出、研学体验等多种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使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
专栏2:红色文化精品培育重点项目
    1.争创2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推进中共云南一大会址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西南联大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力争规划期内创建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挖掘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和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真实故事,提炼3至5个重点故事,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新爆点。
    2.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以国庆、建党、建军等重大纪念日为重点,开展多元化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3.讲好西南联大红色故事项目。实施开展一系列红色课题研究、打造一条红色旅游专线、实施一批红色文旅项目、恢复一部分历史文化场景、讲好一个红色故事、建设一所红色传承学校“六个一”工程;加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与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合作,积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联系合作,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
    4.讲好中共云南一大会址党史故事。以查尼皮景区为核心,结合全州党员干部培训,围绕打造查尼皮干部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的目标,建设红色教育景区。
   四、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一)着力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
  强化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传统文化行业中的应用,推动传统文化行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利用,推进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促进戏曲、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鼓励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演播。鼓励传统文化行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规范推广流量转化、体验付费、服务运营等模式。
  (二)培育打造文化产业园区
  深入贯彻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坚持以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蒙自金属工艺文化创意园建设,启动蒙自大粮仓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三)开发传统工艺产品
  突出蒙自地方文化特色,结合《云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行动计划》,加强对全市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全面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推动传统工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建设以彝族服饰制作技艺、彝族剪纸技艺制作技艺、彝族刺绣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产品加工和销售基地,大力开发文化旅游商品系列,提升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增强文化旅游商品的带动力和综合效益。
  (四)拓展美食文化品牌效益
  以蒙自“国际(过桥米线)美食名城”品牌为基础,挖掘具有浓郁蒙自特色的风味小吃、美食佳肴和高原有机农产品,加大“过桥米线”宣传推介力度,持续提升蒙自国际美食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突出蒙自地方餐饮的绿色、生态、多元特点,丰富中国•蒙自过桥米线美食文化节内涵,鼓励各街道、乡镇举办特色美食节,形成“传统美食宴、特色小吃宴、乡野农家宴”的美食产品结构,让游在云南、吃在蒙自成为蒙自旅游新的突破点。
  (五)培育打造节庆赛事精品
  充分挖掘和发挥全市多元民族文化特色,创新节庆活动组织方式,高起点、高水平策划举办2个民族文化节庆活动、3个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增强节庆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办好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传统节庆和特色文化节庆。举办国际马拉松赛、汽车越野赛等体育赛事活动,打造2个体育赛事品牌,提升蒙自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
专栏3:文化产业精品项目
    1.培育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基地)。积极推进蒙自金属工艺文化创意园、蒙自大粮仓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力争规划期内,将蒙自金属工艺文化创意园培育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基地)。
   
2.建设3个传统工艺品加工项目。支持彝族服饰制作技艺、彝族剪纸技艺制作技艺、彝族刺绣制作技艺为重点的传统工艺品加工项目。
   
3.打造3个以上文创特色旅游商品。重点建设滇越铁路、中共云南一大会址、西南联大等主题的特色旅游商品。
   
4.提升培育9个文化节赛精品。提升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2个民族文化节庆精品;提升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蒙自过桥米线美食文化节、中国·蒙自石榴节3个特色文化节庆精品;提升蒙自国际城市马拉松邀请赛,培育“蒙开个”国际自行车公路赛、蒙自滑翔伞/滑翔翼国际邀请赛、大滇西旅游环线(滇南段)汽车越野赛4个知名体育赛事精品。

第四章  成就新作为,塑造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典范
  
  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工作方针,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发挥文化遗产资源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将蒙自塑造成为红河州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典范。
  一、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
  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让文物保护成为全社会共识。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树立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凝聚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共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切实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让文物资源“活起来”。
  (一)加大考古发掘力度
  完善基本建设考古制度,推动全市土地储备考古前置政策研究;落实考古项目监管,开展考古出土文物移交专项行动;强化遗址保护机制,条件必备时建立考古遗址公园;及时将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和研究成果向公众展示;拓展文化遗产研究,编辑出版《蒙自市历史文物丛书》,为全市文化旅游提供智力支持。
  (二)构建文物保护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政策和要求,制定全市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办法,实施蒙自文物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持续厘清家底,夯实管理基础,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在对全市文物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严格执行文物管理要求,完善文物登录制度;规划期内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省级的推荐申报工作;按照“原材料、原做法、原工艺、原形制”的文物修缮原则,分批次做好全市重点文物的修缮;加强文物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蒙自文明”行动计划;加强文物资源研究阐释、文物知识普及,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落实好文物安全法人主体责任,做好文物安全排查工作,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健全文物日常巡查制度;开展文物执法督察,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文物管理,构建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格局。
  (三)推动博物馆服务提升
  按照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建蒙自市博物馆,扶持以蒙自过桥米线文化展示中心、望云传统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市博物馆在建设完成后,推进管办分离,增强博物馆法人自主权,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实施博物馆提升行动,将私立博物馆纳入蒙自博物馆体系;建立博物馆基本陈列动态调整机制,推出展现全市文物资源特色的精品展览;加强市内、市外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蒙自文化对外影响力;深化文教结合,发展博物馆研学教育。
  以蒙自市博物馆为重点,推动博物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科技手段充分融入博物馆标识系统、解说系统、保护与开发当中,丰富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服务管理、开发利用方式,让博物馆能“说话”、会“说话”,说“文化话”、说“旅游话”、说“通俗易懂的话”,让古老文物在新时代融合新鲜血液,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冰冷的、静态的博物馆藏品“活起来”,打造有温度、有情怀,并且创意感十足、互动性充盈的现代化数字博物馆,激发观众兴趣、延长观众游览时间、增强观众体验黏性。
  (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发挥文物资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拓展文物保护单位展示利用,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促进文博旅游融合发展。提高文物利用率,通过微信、抖音、直播等互动体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挖掘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充分融入纪念品、游戏、动漫、影视当中,构建实用性强的文博创意产品体系。有序推进全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制定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规定,在政府与专业人士监督下,将部分古建筑交给社会机构、民间团体、有志人士运营,开设文化中心、城市书房、乡(村)史馆、非遗传习场所等,将部分古民居建成文化驿站、精品民宿等,实现对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有效保护和活化利用。
专栏4: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重点项目
    1.编制出版《蒙自历史文物丛书》。力争规划期内,编制出版《蒙自市历史文物丛书》,为全市文化旅游提供智力支持。
   
2.建设1个考古遗址公园。打造蒙自马鹿洞古人类考古遗址公园,重点对核心区进行保护。
   
3.文物资源普查与保护项目。以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等核心文化遗产为重点,开展文物资源调查评估,统筹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加强蒙自文物数字化保护、管理、服务。
   
4.实施4个重点文物修缮保护工程。力争规划期内,重点实施蒙自玉皇阁古建筑群保护工程、蒙自海关旧址保护利用工程、千年新安所古镇保护工程、鸣鹫缘狮洞白蚁修缮工程项目。
   
5.积极做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力争规划期内,推荐申报1项以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实施蒙自文物保护智慧化项目。力争规划期内,对蒙自玉皇阁、周家宅院、蒙自海关旧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鸣鹫缘狮洞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智慧化建设项目,包括智慧文物管控平台、智慧消防等。
   
7.融入滇越铁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联动滇越铁路沿线昆明、玉溪等市,推动中越跨国旅游观光列车的开通,加强沿线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融入“米轨时光”跨国精品文化旅游廊道打造,共同推进滇越铁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实现游客互推互送、客群共享。
  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工程,结合第二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开展蒙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合理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结构,配合开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申报,进一步健全国家、省、州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体系。积极组织参加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强化项目管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管理制度建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工程,加强档案和数据库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体系。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纪录工作,启动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纪录工作。支持各乡(镇)和村(社区)探索开展“非遗特色村(社区)”和“非遗特色街区”试点工作。
  (二)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扶持开展传承活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能力素质,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合力。成立蒙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者队伍。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工程,深化文化基因阐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成立蒙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云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行动计划》,推动全市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组织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和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推动全市传统戏剧、曲艺“活起来、传下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重视以苗族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加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民俗等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改善存续状况,增强生命活力,推动振兴发展。 
  (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合理利用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工程,加强展示载体建设,提升完善现有传习场馆(传习所、传习点、传承基地等),启动蒙自市非遗馆建设。打造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品牌,精心组织蒙自“文化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结合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等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品牌宣传展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景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阵地建设,做好蒙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官方网站、公众号、微博号、抖音号等建设运营。支持新闻媒体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塑造“蒙自非遗公开课”品牌,宣传展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
  实施“非遗+旅游”文旅融合发展工程,加强非遗保护研究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依托“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非遗工坊”。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伴手礼、衍生品的研发设计与销售推广。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小说、动漫、游戏、影视剧、综艺节目等系列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创作。结合“乐购云南”计划,搭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推介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活动。
专栏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重点项目
    1.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重点项目(含传承人)。力争规划期内,新增1项以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增2名以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记录重点项目。力争规划期内,完成1项以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纪录工作,争取验收通过率达到100%。
 
  3.建设“非遗特色村(社区)”和“非遗特色街区”试点工作。强化蒙自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力争规划期内,建设1个“非遗特色村(社区)”和1个“非遗特色街区”试点工作。
    4.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重点项目。
成立3人以上的蒙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完善5人以上规模的蒙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
    5.建设蒙自市非遗馆。
力争规划期内,建设完成蒙自市非遗馆,成为全市最大的非遗交流、展示、销售中心,同时加大对非遗相关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及实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体系建设。建设内容包含非遗展馆、非遗体验活动场所及相关文创产品销售,以及必要的休闲、办公等附属设施配套用房。
    6.培育1个“非遗工坊”。
力争规划期内公布挂牌1个非遗工坊。7.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融合,结合非遗特色村镇建设,力争规划期内,新增公布挂牌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新增公布挂牌1个州级传承基地,新增公布挂牌2个综合性传习中心。
  三、加强古籍保护研究和利用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实施古籍保护计划,形成全市古籍保护整体推进、协调保障、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工作机制,古籍普查、修复保护、研究利用、人才培养、文创开发、数字化建设工作全面提升,进入省州级古籍保护工作先进行列。改善国家级、省级珍贵古籍保护条件,推进珍贵古籍缩微和数字化工作,支持全市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古籍数据库平台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数据库建设,使珍贵典籍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古籍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更加彰显,古籍传承、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凸显,努力实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完成一批古籍影印、整理出版及古籍数字化建设项目,建设一支专业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古籍保护修复人才队伍。

第五章  瞄准新基点,筑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为重点,结合《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以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为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持续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图书馆总分馆制和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实现蒙自市有“五馆一院”,即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美术馆、剧院(场),重点乡(镇)有覆盖周边区域的综合性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行政村(社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人口聚居的自然村有条件的可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打造“书香蒙自”书店试点工程。在红河书院已落成和先锋书局(南湖)正在建设的基础上,蒙自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率先在全市4A级旅游景区及重点乡(镇)打造2个“书香蒙自”书店。在模式取得成功后,推动“书香蒙自”书店在全市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及所有乡(镇)落地,构建以“书香蒙自”书店为中心的文化传播节点和教育普及节点。
  (二)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多元化
  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把文化惠民工程中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纳入各级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和供给方式多元化。创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模式,探索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文化设施投资建设、提升改造和运营管理。积极推进“一团一场”剧院、美术馆等建设。
  (三)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建设和服务
  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引导、扶持和管理,在保持正确导向、公益服务的前提下,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文化类社会组织。鼓励支持群众依法依规自办文化艺术机构,成立各类群众文化服务团队,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业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群众性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一)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积极开展全市文化资源普查,深入挖掘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统筹全市文化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完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培育打造一批具有蒙自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形成“一馆一特色”“一乡一品牌”“一村一队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格局。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民间文化组织等各种联盟平台,继续坚持“书香九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特殊群体、进网络)工程,扩大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广泛开展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建设和全民艺术普及,继续举办群众广场舞汇演活动和优秀作品巡演活动,开展“文化进万家”“乡村村晚”“送戏下乡”等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二)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在城市商圈、重点景区、文化创意园区等建设文化中心、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打造融合网络服务、艺术展览、数字阅读、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为一体的公共阅读和艺术空间。在乡村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戏台、村史馆、非遗传习场所、农民文化公园、文化广场等主题功能空间。在社区、住宅小区等建设自助图书馆、百姓书屋等,推进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等,着力打造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全域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宣传,激发群众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扩大文化惠民工程服务对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托养中心等群体的覆盖面。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支持更多社会组织或人群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政策。积极搭建公共平台,打通社会组织人群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通道,支持各地建设乡村舞台,举行“一地一特色”文化展演,开展社区文化节等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提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非遗馆(展示场所)等面向公众服务功能,定期举办举行文化展演或展览,宣传核心价值观与蒙自特色文化,提高大众对文化的感知和认知。 
  三、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一)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基础建设
  抓住国家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智慧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文化馆等机遇,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监管平台。在新建和提升改造村级、城市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时注重加强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开展古籍数字化、珍贵文献影印出版工作,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提升场馆数字化设施互动体验。统筹文化惠民工程线上线下服务,加快智慧文化社区建设,通过互开端口、互设界面和互开专区,将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传输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构建互联互通的文化惠民工程数字化服务网络,扩大文化惠民工程服务人群。
  (二)完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
  依托“云南公共文化云”“一部手机游云南”等数字化平台,以市、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基础,加快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基层文化站点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构建功能多样、便民惠民、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通过数字网络加大对跨领域、跨系统、跨部门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实现区域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服务平台,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效能,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文化数字化服务。
  (三)提升公共文化智慧化互动体验功能
  充分运用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化、AI、AR、VR、5G、云计算、元宇宙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方式,将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建设成为文化传承、科技赋能的综合性文化体验地。拓展公共文化数字终端的教育应用,加强与全市中、小学等教育单位合作,设计开发公共文化智慧体验互动模式,将公共文化数字终端运用于学校教学及学生课外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终端与群众的网络互动,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多种形式展示与宣传蒙自文化旅游,通过提升、设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APP等方式,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及时反馈群众需求和建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互动体验服务质量。
专栏6: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提升2个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力争规划期内,提升市级图书馆、市级文化馆1个,提升州级博物馆2个,提升红河州大剧院(与州级共用)1个。
    2.新建5个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力争规划期内,新建市级图书馆(新馆)1个,市级文化馆(新馆)1个,市级博物馆1个,市级非遗馆1个,市级美术馆1个。
    3.提升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力争规划期内,提升全市范围内的乡(镇)综合文化站。
    4.提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力争规划期内,提升全市范围内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5.培育2个“书香蒙自”书店试点工程。力争规划期内,建设2个“书香蒙自”书店试点工程,引入以先锋书局为代表的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民营书店品牌。
    6.重点提升3个公共文化数字化项目。
实施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丰富蒙自公共文化服务在“云南公共文化云”平台上展示。重点提升市级智慧图书馆1个,市级数字文化馆1个,重点提升红河州博物馆景区1个数字化建设项目。

第六章  推进新发展,统筹文旅业态产品量质齐升
  
  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和文化旅游市场趋势为指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以“优存量、育增量”为路径,注入传统旅游业新动力,锻造文化和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快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支撑蒙自打造国际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
  一、推进大旅游资源普查
  树立大旅游资源观,编制全市普查标准体系和工作规程。加强自然和人文资源普查,组织实施旅游资源普查,积极参与建立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做好农业、工业、商业、教育、体育、医疗、交通等其他涉旅行业潜在资源普查。
  二、优存量,注入传统旅游业新活力
  (一)创建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
  以现代高科技应用为驱动,加快推动传统景区改造提升,丰富传统景区文化内涵,创建一批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结合景区实际,重点推动传统景区从单一观光旅游到复合型旅游转化,从环境资源到社会资源整合,从门票经济到全产业链经济转向,从传统旅游到智慧旅游转变,实现景区产品复合化、产业集聚化、盈利多元化、科技智能化,让景区文化内涵保有活力,让产品业态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传统景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示范引领。“十四五”期间,计划对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行重点提升,启动对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进行提升;计划培育新增3个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培育新增5个以上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二)建设高品质旅游名镇
  以《云南省旅游名镇验收管理办法(试行)》《云南省旅游名镇创建规范(试行)》为引领,围绕“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地域特点或文化特色突出、旅游形象鲜明、旅游产业聚集、具有旅游集散和辐射作用”等评价要素,推进新安所、西北勒、芷村、期路白等乡镇建设省级旅游名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到“十四五”末,全市争创并成功验收1个以上旅游名镇。
专栏7:存量文旅项目提升重点工作
    1.提升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面提升现有蒙自碧色寨景区、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景区。
   
2.提升1个3A级旅游景区:启动提升现有红河州博物馆景区。
   
3.争创1+2个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对标国家高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支持推动“碧色寨-查尼皮-南湖片区”联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推动红河州博物馆景区、蒙自南湖片区旅游综合体(以西南联大、南湖、东大街、望云传统文化博物馆为核心)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旅游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突破。
   
4.争创5个以上国家3A级旅游景区。对标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积极推动红河蒙自南湖公园景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纪念馆景区等现有2A级旅游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启动石榴公园、米线小镇、尼苏小镇、烈士陵园、红河学院、新安所历史文化名镇、西北勒石漠化地质公园、龙谷湖生态茶庄园、百香谷田园综合体、犁耙山、狼蟒山等项目直创国家3A级旅游景区;打造芦槎冲景区式服务区。
   
5.争创1个旅游名镇。对标云南省旅游名镇创建标准,重点推进新安所军屯文化小镇(石榴小镇)、西北勒苹果小镇、芷村枇杷小镇、期路白民族团结示范小镇等旅游名镇建设,力争规划期内新增1个以上旅游名镇。
 
  6.重点提升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以百年滇越铁路和开埠通商历史文化为核心,紧扣滇越铁路、个碧石寸轨铁路、石头寨古村落和法式建筑群特色,重点建设石头寨漫街区、米轨景观摄影基地、滇越铁路历史建筑遗址乐园等内容。
  三、育增量,锻造文化和旅游新产品
  (一)培育乡村文旅新业态新产品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坚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特色村落、民族风情、非遗手工、生态农业、自然景观等资源,以绿水青山为形,以乡愁乡韵为魂,以“乡村+农文旅”为路径,通过引“产”入村筑乡,建设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金牌旅游村和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积极创建“云南最美乡愁旅游地”和“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整合国家、省、州级乡村振兴政策扶持资金,按文旅产业发展需求统筹使用,快速推动全市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蒙自“城、乡、村、景”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新空间,成为省州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
专栏8:乡村文旅项目重点工作
    1.创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金牌旅游村。重点建设里海寨梨花旅游特色村、文萃街道豹子洞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老寨白马亭民族休闲旅游特色村、期路白龙泉寨苗族旅游特色村、永宁康乐彝乡旅游特色村、柒零水畔农居旅游特色村、新民石漠果香旅游特色村、朵古云海闲情旅游特色村、白石岩红色记忆旅游特色村、木梳坎古村落云海星空旅游特色村等乡村旅游特色村。力争规划期内,创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金牌旅游村。
 
  2.争创1个以上云南最美乡愁旅游地,1条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按照《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建设与服务指南》,力争规划期内,争创1个以上云南最美乡愁旅游地,1条中国最美乡愁旅游带(联动市外周边区域)。
   
3.建设1个以上乡村田园综合体(含产业融合发展园)。重点建设蒙自市桃花韵田园度假综合体、蒙自水田乡百香谷田园综合体、蒙自果香生态田园综合体(过桥米线小镇)、蒙自奇乐纪产业融合发展园。力争规划期内,建设1个以上村田园综合体(含产业融合发展园)。
   
4.建设1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园。重点建设文萃街道陈家寨、白路脚乡村振兴示范园、文澜街道多法勒格早寨乡村振兴项目和生态草坝、仙景稻禾知名旅游目的地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力争规划期内,建设1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园。
  (二)培育文博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和利用蒙自丰富、厚重的文化遗产资源,以发展促保护,通过打造文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旅游区、博物馆旅游、文创商品等路径,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释放文化遗产核心价值,为全市文旅产业注入灵魂。
专栏9:文博旅游项目重点工作
    力争规划期内,培育8个文博旅游项目:
    1.蒙自南湖片区旅游综合体(东大街、文庙巷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项目)。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展示与利用,环境品质的改善与主题景观的塑造,功能业态的植入与人气活力的提升,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以“风华蒙自”为文化脉络,打造以南湖片区为核心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旅游景区。重点建设大井、早街、文庙、周家宅院、老海关、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老四合院特色民宿等内容,打造一条展示蒙自书香文化的旅游体验休闲街区。
    2.碧色寨特色文化业态植入工程。充分挖掘边地文化、民族文化、马帮文化、中原文化、军旅文化等多元文化,将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作为业态植入的切入口,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群和西餐厅、海男书画院、刺绣等非遗特色文创产品,丰富碧色寨景区新业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3.蒙自过桥米线文化展示中心。集加工、销售、展示、传承为一体,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过桥米线制作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
    4.千年新安所历史文化名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古镇保护工程项目。依托新安所厚重的文化底蕴,以6个国保单位、120院古民居为载体,构建以军屯文化为特色,融合农业产业、历史底蕴、红色印记、非遗传承、民间文化、特色小吃、古镇民宿等为一体的旅游小镇。
    5.蒙自马鹿洞古人类考古遗址公园。重点对核心区进行保护,建设遗址公园,发展考古旅游。
    6.蒙自金属工艺文化创意园。构建集生产、加工、销售、展示、休闲为一体的红河州文化特色金属工艺园。
    7.蒙自大粮仓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集陶瓷艺术传承研究、创作交流、教学实践、体验文创、展示推广、拍卖与收藏为一体的陶瓷文化交流艺术中心,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艺术水准的陶瓷艺术园区。
    8.蒙自文旅文创商品培育项目。
重点建设滇越铁路、中共云南一大会址、西南联大等主题的特色旅游商品。
  (三)培育康养文旅新业态新产品
  结合云南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和构建“文、游、医、养、体、学、智”康养旅游产业链的总体要求,以红河州打好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为目标,依托蒙自北回归线穿城而过的极佳生态康养禀赋,积极引入三甲医院、医疗研究所、体检中心、康养服务品牌落地,大力发展气候康养、湖滨康养、运动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田园康养、文化康养、中医药康养、康复康养、医疗美容康养等多元康养新业态,将蒙自打造成为北回归线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
专栏10:康养文旅项目重点工作
    力争规划期内,培育2个康养文旅项目:
 
  1.蒙自北回归线民族风情康养旅游区。以项目地和蒙自便捷的区位大交通和舒适的生态大环境为基础,以北回归线(地球神奇生命绿带)穿过项目地形成的独有地理标志为亮点IP,以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风情为特色,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构建融旅游集散服务、科普研学教育、民族风情体验、康体养生度假、时尚休闲娱乐、湖滨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北回归线康养文化旅游区。
 
  2.蒙自文萃街道康养项目。以彝族文化为基础,建设康养住宅、康养居住配套设施及医养设施。
  (四)培育红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以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先导,推进蒙自红色文化、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重点提升查尼皮中共云南一大会址和西南联大项目,打造主客共享的红色旅游品牌,成为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内容。
专栏11:红色旅游项目重点工作
    提升2个红色旅游项目:
    1.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4A级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及红色旅游开发项目。以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景区为核心,以红色文化为主线,整合开发周边村落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构建参观、娱乐、美食、购物、民宿及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旅游产业体系,形成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融合发展。
    2.讲好西南联大红色故事项目。实施开展一系列红色课题研究、打造一条红色旅游专线、实施一批红色文旅项目、恢复一部分历史文化场景、讲好一个红色故事、建设一所红色传承学校“六个一”工程。
  (五)培育户外运动新业态新产品
  蒙自自然条件优越,森林、山地、坝区、湖泊、河流等地质地貌类型多样。充分发挥山地坝区、森林秘境和立体海拔、生态大环境优势,积极发展徒步、登山、骑行、拓展训练、定向运动、野外露营、漂流、溯溪、轻极限、低空飞行、科普研学等户外运动项目,推动传统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普及化、规范化、全域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户外运动基地,满足游客对高品质户外旅游产品的需求。
专栏12:户外运动项目重点工作
    力争规划期内,培育3个户外运动项目:
    1.蒙自犁耙山骑行道、狼蟒山徒步登山步道项目(森林防火通道)。以森林防火通道模式,建设沥青路面骑行道和徒步登山健康步道,沿线根据规范设置休息点、休息区及引导指示标识系统。
    2.木梳坎户外运动基地。依托木梳坎生态养殖优势,发挥周围村寨基础服务功能,持续推进户外越野赛事举办活动,对木梳坎现有户外拓展设施进行提质升级,植入以徒步、自行车、自驾越野车、全地形越野车、溜索、滑翔伞为代表的高端、小众精品户外项目。
    3.蒙自西北勒乡狼蟒山地区生态旅游建设项目。依托犁耙山旅游项目,充分利用狼蟒山奇险的地貌特征,在不破坏山体景观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设以登山步道、索道、观景酒店、生态花海为特色的生态户外体验地。
  (六)培育科普研学新业态新产品
  推动“文旅+科普”“文旅+教育”融合,按照“寓教于游”“寓学于游”方式和“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要求,坚持依法依规,以蒙自地质奇观、森林生态为基础,建设自然教育和科普研学旅行重点项目,加强配套接待设施建设,健全安全保障措施,打造布局合理、类别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体验性强、安全舒适、管理规范的自然教育和科普研学基地,推出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自然教育和科普研学产品,打造具有蒙自特色的自然教育和科普研学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专栏13:科普研学项目重点工作
    力争规划期内,培育3个科普研学项目:
   
1.蒙自西北勒石漠化地质公园。以石漠化地质形成、综合治理为核心,打造特色化科普研学体验基地。
   
2.蒙自樱花山森林公园。以科普研学为导向,构建集综合服务区、野生动物观赏区、后勤保障区和动物隔离检疫区为核心的主题森林公园。
 
  3.西南联大红色教育研学项目。讲好西南联大红色故事,加强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与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合作,积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联系合作,开展大学生(含中小学生)红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旅行。
  (七)培育文旅综合体新业态新产品
  以“产业综合体”为导向,将蒙自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本土文化融入城市发展,构建集城市休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时尚购物、商务会展、公共服务为一体的产品体系,推出特色美食、手工艺品、手作体验、拍照地标、网红打卡、文化节庆、竞技表演、灯光秀等吸引力强、趣味性强、体验性强的消费业态,着力打造兼顾本地居民与城市游客的文旅综合体,培育蒙自都市文旅新品牌,推动蒙自城市发展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14:文旅综合体项目重点工作
    力争规划期内,培育2个文旅综合体项目:
    1.蒙自南湖片区旅游综合体项目。以“风华蒙自”为文化脉络,以西南联大、南湖、东大街、望云传统文化博物馆为核心,打造城市文旅消费新地标。
    2.蒙自福城之光文旅综合体项目。重点建设会展中心、洲际酒店、温泉度假酒店、购物中心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
  (八)培育精品住宿新业态新产品
  以建设半山酒店和高品质(国标五星级)酒店为引领,以“精品住宿+”旅游目的地为拓展,加快建设运营3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主题鲜明、合理布局、游客青睐、体验感强的半山酒店;加快建设运营10个主题多样、个性定制、品质提升、连锁经营、科技赋能的精品酒店和旅游民宿(客栈),建设1个高品质(国标五星级)酒店,支撑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南环线“会客厅”建设,引领全市旅游住宿设施新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住宿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专栏15:半山酒店项目重点工作
    1.建设运营3家半山酒店。按照“藏在山间、隐没林中、外观古朴、内部高端、设施现代、服务一流”的要求,力争规划期内建设运营蒙自滇越铁路文化精品半山酒店、蒙自滇中山地运动康养主题半山酒店、蒙自木梳坎高山云海半山酒店3家半山酒店,争取1家半山酒店达到全省“最美半山酒店”评选标准。
 
  2.建设运营10家精品酒店和旅游民宿(客栈)。按照国家和云南省精品酒店、旅游民宿(客栈)规范和标准,在巩固提升现有旅游民宿(客栈)基础上,以蒙城一宿、蒙自期路白龙泉寨旅游民宿为代表,力争规划期内建设运营10家精品酒店和旅游民宿(客栈)。
   
3.建设运营1家高品质(国标五星级)酒店。推动建设蒙自洲际酒店、云上梯田酒店建设,力争规划期内,建成1家高品质(国标五星级)酒店。
  (九)培育主题娱乐新业态新产品
  突出“健康、时尚、快乐”主题特色,积极应用现代人工智能、AR全息成像、程控矩阵技术、沉浸式3D、VR交互动漫技术、4D智能新材料和新装备等,建设打造新型健康的主题娱乐区和游乐园,推出一批水上游乐、数字娱乐等主题娱乐旅游新产品,打造健康文明、类型多样、功能完善、参与性强的主题娱乐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专栏16:主题娱乐项目重点工作
    力争规划期内,培育1个主题娱乐项目:
    1.蒙自欢乐世界主题公园。构建集乘骑游乐、巡游表演、生态休闲、特色餐饮、主题商店、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主题游乐园。
  (十)培育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结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南湖片区、碧色寨片区、蒙自廻龙桥片区为核心,凸显蒙自历史文化底蕴,结合现代时尚潮流,围绕夜景、夜游、夜娱、夜健、夜宴、夜购主题特色,将文化、科技、娱乐、演艺、节庆及线上线下消费与夜间生活相融合,形成主客共享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新模式,构建“城区、景区、街区、商区”四位一体的夜间经济体系,培育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支撑蒙自市建设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专栏17:夜间消费项目重点工作
    培育1个以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积极推进蒙自南湖片区旅游综合体、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蒙自廻龙桥军屯文化商业街3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力争规划期内,将蒙自南湖片区旅游综合体创建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将蒙自市创建成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第七章  占领新阵地,抢抓数字科技驱动文旅蓝海
  
  完善智慧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升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慧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增强行业科技应用能力,为蒙自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增效赋能。
  一、提升旅游公共服务配套
  (一)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全市“一心、一带、两廊、四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公路、铁路、航空(力争“十四五”时期,红河蒙自机场正式通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旅游通达能力,打造以滇南风景道为核心的国家风景廊道。推进高速、干线公路及高铁(动车)、普速铁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内畅外通的“大循环”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提升连接景区、城镇、特色村寨的旅游公路,加强美化绿化,提高交通便捷度,切实解决旅游通达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造无缝对接、零距离换乘、便捷舒适、服务优质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在全市交通主干线建设集停车场、旅游厕所、观景游览、餐饮购物、加油加气、汽车充电等为主的综合服务区,配套修建集停车、休息、餐饮、加水、加油、充电等功能的休息站点,配置观景平台、垃圾桶、休息凳和旅游厕所等设施,新建和改造提升全市交通标识和旅游标识标牌。
  (二)加强城乡旅游公共设施建设
  以补齐全市城乡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推进城镇慢行绿道、大众休闲广场、城市公园、休闲游览街区、夜经济消费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娱乐、休闲、体育、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构建主客共享的“便民生活圈”,营造更加舒适优美的城镇旅游环境。在旅游城镇、景区景点、交通枢纽点新建改建综合性游客服务中心,打造集旅游咨询服务、导游导览、农特产品展示、车辆租赁及异地还车服务、自助服务、游客集散、观景台等于一体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依托旅游景区景点及重要交通节点建设汽车旅游营地、骑行绿道、观光步道、国家步道和休闲活动空间,提升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水平,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救援服务体系等。加强乡村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文化站(点)、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营造舒适优美、宜居宜游的乡村旅游环境。
  (三)推动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融合
  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造中提升文化内涵,彰显蒙自文化特色,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旅游新空间。盘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嵌入交通服务区、旅游度假区、重点景区和旅游住宿地,促进文博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开发文化旅游服务新产品。推动旅游与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文化惠民工程、农村电商、公共阅读服务、实体书店营销等深度融合,打造“书香蒙自”书店和数字化文化产品。鼓励支持群众文化演出活动,营造城市文化和旅游氛围、提升文化旅游品位。
专栏18:旅游公共基础建设重点项目
    1.滇南风景道(公路)。新建蒙自到个旧高速公路,有序开展蒙自到开远快捷通道、红河综合交通枢纽至鸡街一级公路、大马公路蒙自段建设,新建个旧到蒙自二级公路,规划建设蒙自鸣鹫到文山坝心、蒙自邑普白新寨到个旧卡房、蒙自西北勒到开远中和营等美丽公路,建成以国、省、县道等道路组成的“一横、二廊、三纵”为骨架,连通开远、砚山、文山、屏边、金平、个旧等县市的滇南风景道体系。
   
2.滇南风景道(铁路)。继续推进弥蒙高铁建设,启动蒙文铁路建设,适时启动蒙自-普洱铁路和玉溪-蒙自-河口高铁建设。重启蒙开米轨旅游专线,打造以铁路为核心的滇南风景道体系。
   
3.新建、提升全市旅游标识标牌:力争规划期内,以“百年风华,滇南蒙自”为特色,按照统一风格完成全市交通标识及旅游标识标牌,成为省州旅游标识标牌示范工程。
   
4.建设5个以上观景平台。沿国、省、县道等出入蒙自主干道,力争规划期内建设完成5个以上观景台。
   
5.建设2个游客服务中心,3个休息站点。力争规划期内,在全市重点旅游城镇、高A级旅游景区、入市干线公路门户处建成2个游客服务中心,成为游客进入蒙自旅游的“会客厅”;建成3个修建集停车、休息、餐饮、加水、加油、充电等功能的休息站点,配置观景平台、垃圾桶等设施。
 
  6.建设2个汽车旅游营地。力争规划期内,建成蒙自桃花韵田园度假综合体汽车旅游营地、蒙自樱花山森林公园汽车旅游营地。
   
7.建设提升15个以上A级旅游厕所。力争规划期内,新建和改扩建15个AAA级以上旅游厕所,推动旅游厕所建设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监督社会化、使用文明化。
  二、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依托已有通信设施,加快公用通信网络升级改造,持续完善大滇西旅游环线(蒙自段)网络覆盖,优先在全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市图书馆、市文化馆等需求量较大的区域实现5G连续覆盖,保障大密度客流环境及偏远旅游区域通信设备信号畅通。推进文化和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经营场所、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提升。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区域客流集中区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实现对旅游资源、服务网点、设施设备及相关人力资源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二)推进旅游要素智慧化建设
  建设全市智慧旅游景区,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围绕游客游前、游中、游后需求,引导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普及景区电子地图、语音导览、扫码识景、预约预订、分时游览等智慧化服务,丰富线上线下游客体验内容。推动酒店宾馆、民宿客栈等住宿企业开展智慧化建设,探索非接触式前台服务、智能客房、刷脸入住等新服务模式。推动建立旅游租包车开放平台,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优惠服务,解决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依托在线平台,积极推动构建蒙自美食地图,探索智慧采供、刷脸消费、无接触服务等智慧餐饮建设。支持推动文化文物单位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馆藏资源,发展“互联网+展陈”新模式,建设智慧博物馆。
  (三)建设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中心
  依托云南文旅“一中心两平台”和红河州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建设蒙自市智慧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信息内容资源整合,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换及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规范。完成智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文化和旅游监管平台、智慧文化和旅游营销平台和基础配套工程,推进大数据开发开放和共享应用,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反哺助力行业发展。
  三、提升智慧旅游服务管理水平
  (一)提升智慧文化和旅游服务能力
  整合数据平台和业务系统,通过数据共享、业务流程对接,向游客提供个性化定制、智能化服务和人性化体验。鼓励支持全市文化和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预约预订、电子票务、导游导览、电子讲解、信息发布、智慧厕所、咨询投诉、紧急求助等在线互动服务。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发沉浸式娱乐体验产品,提升线下数字化水平,丰富娱乐多维度体验服务内容。
  (二)提升智慧旅游管理效能
  加强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持续推动旅游投诉、诚信评价系统功能优化,构建高效快速处理、诚信放心消费、信用约束联合惩戒的机制和氛围。健全完善旅游团队监管体系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考核机制,建设覆盖市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日常工作业务的可视化管理平台,集中实现文化和旅游市场投诉处置、信用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产业运行监测统计分析、安全监管和应急指挥、企业及从业人员执业管理、景区客流监测和分流等工作的智慧化、集成化、一体化管理。
专栏19: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基础建设项目
    1.文旅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全市智慧景区建设,推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智慧化改造,引导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智慧化升级。积极推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蒙自南湖公园景区智慧化建设和蒙自文物保护智慧化建设。
    2.推进蒙自市智慧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
力争规划期内,建成蒙自市智慧文化旅游大数据中心,完成智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智慧文化和旅游监管平台、建成智慧文化和旅游营销平台等内容建设。
    3.建设开放共享的智慧旅游平台。
以游客体验为核心,推动“游云南(蒙自版面)”平台开放共享,面向游客和涉旅企业全面开放,完善旅游投诉处置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游客满意度。完善涉旅企业诚信评价管理体系,实施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
  四、增强行业科技应用能力
  (一)提升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开发水平
  坚持创新驱动,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全市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公共服务设计的数字化水平。在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和公共服务设计中,融入蒙自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提炼具有蒙自特色的文化遗产品牌、符号、内容等,通过数字化创意设计和转化,促进蒙自文化数字化传播与传承。坚持产学研融合,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合作,及时将最新科技成果融入文化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二)加大高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引导和支持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高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应用,发展全息互动投影、夜间光影秀等新技术旅游产品,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丰富虚拟体验、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表演、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文化产品,推动数字艺术在重点领域和场景的应用创新,更好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引导“云演艺”“云直播”“云娱乐”等有序发展,着力培育打造主客共享的特色文博精品。探索刷脸租车、刷脸购物、刷脸入住酒店等“刷脸就行”新技术的运用,加大推广区块链发展力度,促进旅游要素全面数字化,提升旅游消费便利化。

第八章  开辟新路径,深化文旅品牌形象交流推广
  
  以塑形象、创品牌、拓市场、促开放为重点,不断实施文化和旅游品牌创建工程和宣传推广计划,着力塑造“百年风华,滇南蒙自”品牌形象,通过巩固拓展客源市场,精准宣传推广渠道,深化区域交流合作,全面深化蒙自文旅品牌形象和产品业态交流推广。
  一、打造文化和旅游IP形象
  (一)塑造蒙自文旅IP形象
  坚持旅游目的地IP意识,结合蒙自自然人文资源禀赋,塑造“百年风华,滇南蒙自”形象内涵,提高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树立新时代新蒙自的良好形象。充分利用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过桥米线等知名文化IP,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加大创意设计、提炼主题形象的方式,从建立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理念识别(MI)等多个维度入手,打造具有较强故事性、丰富想象力、良好体验感、独特识别度的蒙自文旅IP体系,并借助文学、音乐、图形、游戏、视频等媒介和渠道,提升影响力和号召力。鼓励有创新特色的文旅IP申请设计专利,加强对文旅IP的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以授权、加盟、合作等形式,推动各类 IP 主题形象和元素符号,重点向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精品酒店、旅游商品等领域延伸,加快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应用场景,扩大蒙自文化和旅游品牌影响力。
  (二)提升文旅IP形象的推广力度
  以“百年风华,滇南蒙自”作为蒙自文化和旅游的整体品牌形象,在市级组织的重大文化、旅游、经贸、体育等活动中统一使用,强化蒙自品牌知名度。加大与影视媒体的深度合作,在主流媒体上投放蒙自文化和旅游形象宣传片,开辟“百年风华,滇南蒙自”专栏系列,对蒙自的文旅产品进行重点推介,增强蒙自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组建跨部门、跨景区、全产业链的旅游宣传推广合作组织,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成建制实施旅游宣传推介工作,增强营销推广效果,提升“百年风华,滇南蒙自”的品牌影响力。
专栏20:蒙自文旅IP 形象备选
    1.百年经典,滇南蒙自
    蒙自历史悠久,是云南省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在近代也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在蒙自诞生了云南多项第一(第一个海关、电报局、邮政局、外国银行、民营铁路、外资企业、驻滇领事馆、火电站均在蒙自建立)。此外,中共云南一大会址查尼皮、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均在蒙自,过桥米线也源自蒙自,蒙自还是红河文化艺术的中心,文化创作和艺术家的摇篮。因此,蒙自应突显其重要的红河历史地位,打造“百年经典,滇南蒙自”的旅游形象。
    2.滇南中心,芳华蒙自
    紧扣“国家门户·滇南中心”战略目标,提出“滇南中心,芳华蒙自”的旅游城市形象。以“芳华蒙自”作为蒙自文旅形象的体现,“芳华”亦作“芳花”,有花香的寓意,也有美好年华的含义,切合了蒙自的深厚文化底蕴。另结合电影《芳华》,可形成一定的引流能力。
    3.小城蒙自,一碗情深
    以“小城蒙自”开始,取“小城故事多”的美好寓意,突出蒙自城市文化底蕴。以“一碗情深”结尾,突出蒙自最知名的美食品牌——过桥米线这一特色旅游元素,吃一碗便会被深深打动;同时“一碗情深”即“一往情深”,预示着游客前来蒙自旅游后便会爱上蒙自,提高了游客对蒙自旅游的期待感。
  二、巩固拓展客源市场
  (一)巩固核心客源市场
  省内核心客源市场。距离蒙自在300km范围内,昆-玉-红-文高速和昆蒙高铁分布,交通便利,以省会昆明、红河州为核心的滇中城市群是主体,经济基础好,对蒙自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感。
  国内核心客源市场。成渝地区和北上广深是全国的休闲、政治、经济中心,市场化水平高,技术成熟、信息高效,水陆空交通发达,进出方便。
  (二)拓展机会客源市场
  省内目标客源市场。云南省内除核心客源市场外的其他州市。
  国内目标客源市场。主要包括武汉、长沙、西安、南京、杭州、苏州、济南等国内其他大中型城市。
  海外机会客源市场。以“百年风华,滇南蒙自”品牌享誉全球,吸引海外游客。
  三、精准宣传推广渠道
  (一)新媒体渠道宣传营销
  重点与知名线上媒体或记者合作,通过网络营销推广,实现受众最大化。
  (二)传统媒体渠道宣传营销
  重点利用电视、影院渠道,广播电视网络集团、卫视频道合作,充分整合城市户外平面、航机高铁等传统媒体,推动客源地市场宣传营销。
  (三)专项渠道宣传营销
  重点与旅行社线下销售商和线上OTA代理商合作,与蒙自农特、非遗手工等地道风物整合营销,助力蒙自文旅推广。
  (四)节赛活动宣传营销
  重点提升、策划特色化、高关注度、互动参与广的节赛活动,快速引爆客源市场。
  四、深化重点区域交流合作
  (一)五大精品旅游线路
  依托旅游风景道的建设,主动融入红河州“一心五区,一带两廊”旅游空间发展布局,探索昆明-蒙自-河内自驾和铁路旅游专线,积极服务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南环线建设,融入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加快文化和旅游跨区域合作,助力蒙自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1.滇越铁路寻梦之旅:昆明-宜良-开远-蒙自-屏边-河口。以“百年滇越铁路”为核心 IP,发挥滇越铁路串联各方的优势,积极与铁路沿线城市合作,打造以“寻梦之旅”为主题的滇越铁路游览线路。
  2.“三千四百年”文化探秘之旅:昆明-建水-个旧-元阳-蒙自。发挥蒙自作为红河州府的政治优势与区位优势,融汇红河州内外相关城市资源优势,打造以“三千四百年”七张名片为串联的文化探秘之旅游览线路。
  3.大滇西旅游环线精品线路:昆明-玉溪-蒙自-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楚雄。把握云南大滇西旅游环线打造契机,充分发挥蒙自与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楚雄业态互补优势,积极进行融入环线前提下的差异化建设工作,最大限度分流环线客源,将蒙自打造为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
  4.边关民俗风情主题线路:蒙自-屏边-河口-金平-元阳-绿春。依托蒙自、屏边、河口、绿春、金平、元阳等苗族、彝族、哈尼族、瑶族民族文化聚集和丰富的特征,以“强文化、凸特色、融优势”为理念,挖掘沿线少数民族文化亮点,进行合理整合,充分发挥文化集聚效应,打造以边关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游览线路。
  5.中越风情精品自驾线路:昆明-蒙自-屏边-河口口岸-老街-河内-江河-天保口岸。联合屏边、河口、河内、老街等中越边境区域文旅资源优势点,以“中越风情”为核心主题,通过提质自驾线路、丰富沿线业态等手段打造中越风情精品自驾线路。
  (二)三大主题旅游线路
  1.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打造重点突出的红色旅游线路,重点串联昆明-石林-蒙自-屏边-河口-砚山-广南(文山)-富宁(麻栗坡)等地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线路,积极融入左右江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圈,突出滇越铁路、西南联大、抗战历史、爱国情怀等爱国主义主题内容。
  2.美食文化旅游线路。以红河州地道风物为特色,发展蒙自过桥米线、石屏豆腐、弥勒红酒、绿春茶叶、梯田红米(元阳、金平、绿春)等特色美食旅游线路,融入弥勒葡萄酒、开远高原蔬菜、蒙自新安所石榴、建水草芽、石屏杨梅、泸西高原有机蔬菜、泸西高原梨、屏边荔枝与猕猴桃等高原有机农产品。
  3.城市休闲旅游线路。针对红河州内或昆明为核心的近程游客,重点打造昆明-石林/玉溪-弥勒(太平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东风韵小镇、可邑小镇、红河水乡、弥勒市区)-开远(凤凰生态公园、知花小镇)-个旧(环金湖锡文化创意园区、红河谷康养旅游个旧片区)-蒙自(百年滇越铁路蒙自碧色寨站、南湖片区旅游综合体、过桥米线小镇、石榴小镇)的短途城市休闲旅游线路。

第九章  聚焦新目标,构建文化和旅游市场新秩序
  
  以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为目标,以增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治理能力为抓手,着力营造市场活力新生态,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形成文明安全新环境,努力打造诚信服务、放心消费、文明和谐、安全旅游的高品质服务新优势,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营造市场活力新生态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
  根据国家、省、州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加大对21项文化和旅游领域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单管理,完善文化和旅游清单管理制度。结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14类29项审批事项的办事指南、业务手册以及行政审批通用文书,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创新文化和旅游政务服务平台,优化文旅项目审批流程。强化“一部手机游云南”“一部手机云品荟”与“一部手机办事通”政务服务互联互通,助推文化和旅游办事主题在“一部手机办事通”上线,拓展企业和游客办事的途径,将文化和旅游行政审批事项“一网办成”,最大限度缩短跑办时间。
  (二)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州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有关要求,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公正公开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优化文化和旅游投融资环境,积极利用基金扶持、减免租金、奖励等财政政策,依法依规减免税收政策,加大文化和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通过文化品牌、无形资产等进行创新性融资,不断扩大投融资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大对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督检查,完善与有关部门之间的长效综合监管机制,创新市场综合治理模式,健全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制度。加强市级文化和旅游机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各项营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好政务服务,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积极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善于经营、社会责任感强的文化和旅游集团、品牌大公司、品牌连锁酒店等市场主体,参与全市文化和旅游开发,形成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鼓励支持市内文化和旅游企业创新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企业赋能、小微企业支撑的现代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格局。建议成立市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基金”,提升蒙自市旅游文化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平台作用,以投融资赋能、市场培育为抓手,重点以资产收购、股权收购、并购重组等方式,完成对全市存量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开发,实现全市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与投资需求紧密对接,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打造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孵化平台,强化分类指导,做特做活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文化和旅游企业,培育一批精特优新企业,增强全市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信贷支持,以融资租赁、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方式开展资本运作,提升市级文化和旅游投资平台公司的信用评级优势,通过增信担保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的投入,通过引导性投资为重点文旅项目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四)充分发挥协会商会作用
  推动文化和旅游行业协会、商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强化协会、商会沟通政府、服务企业、自律监督等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积极作用,创新服务模式,规范行业行为,强化诚信服务。指导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制定标准,开展行业自律工作,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诚信服务,增强诚实守信守法的自觉性。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综合管理,完善科学合理的线上线下游客购物退货机制,畅通退货受理渠道,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权益。
专栏21:营造市场活力新生态重点工作
    1.建议成立市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基金”。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统筹功能,采取“政府+社会资本”共同注资的模式,寻求与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成立市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基金”,为蒙自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2.提升市级文旅投融资平台公司。理顺蒙自市旅游文化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体制机制,搭建蒙自市自主引领型的投融资平台,快速推动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3.推进旅行社集团化发展。加强与省内外旅行社战略合作,积极探索引进有实力的旅行社集团,整合打造跨区域、跨产业融合的旅行社集团,增强旅行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培育演艺企业和团体。结合实际和市场消费需求,鼓励发展文化传播演出和旅游演艺企业。
  二、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互联网+监管”
  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构建业务全量覆盖、信息全程跟踪、手段动态调整的信息化监管平台。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发挥大数据监管效能。完善与行业组织、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加强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增强平台数据支撑能力。建设文化和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市场分析预判和风险跟踪预警。建立游客舆情监测和反馈处置机制,借鉴省文旅厅舆情监测模式和“一机游”平台,构建蒙自网络监测平台,实现高效、快速舆情监测、处置机制。初步构建以移动执法、应急指挥、动态监管、风险预警为核心的智慧型全流程执法办案新模式,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执法规范化,切实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信息化水平。
  (二)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体系
  根据国家、省、州有关法律法规,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行业协会开展自律管理,建立行业诚信评价体系,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诚信评价,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服务品质。推进文化和旅游企业数字化诚信服务平台、旅游购物退换货监理等建设。完善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实现诚信评价对旅行社、导游、住宿、餐饮、景区景点、演艺场所、旅游车、租赁车等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和参与主体的全覆盖,并将有关信用记录和诚信评价信息推送至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逐步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积极衔接红河州旅游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明确市场监管、公安、交通运政、文化旅游等部门职能职责,对文化和旅游市场进行综合监管。依托平台中心,形成每季度涉旅案件上报制度,对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达到5万元以上或者刑事处罚、行政拘留、吊销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从业资质、责令停业整顿的较大涉旅行政处罚案件和作出罚款5万元以下的一般涉旅行政处罚案件的,对办案机构分别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不报送案件,不予奖励。
  (三)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
  实行抽查事项清单管理,建立健全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及时、准确、规范公开抽查事项、抽查计划、抽查结果,实现阳光监管,杜绝任性执法。区分重点检查事项和一般检查事项,对人员密集、流动频繁、事故易发的实体场所类经营单位的重点检查事项,抽查比例不设上限,抓早抓小、抓细抓常;对非实体场所类经营单位的一般检查事项,提高抽查频次,避免重复检查和执法扰民。稳步推进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推动双随机抽查结果部门间共享交换和互认互用。
  (四)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及时关注文化和旅游市场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留足发展空间,同时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将其纳入监管视线,分类量身定制监管规则和标准。对看得准、有发展前景的,引导其健康规范发展;对一时看不准的,设置一定的“观察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或处置;对潜在风险大、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严格监管;对非法经营的,坚决依法予以查处。
  三、形成文明安全新环境
  (一)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加快与国际旅游市场服务标准接轨,实现以标准规范市场秩序,以标准优化营商环境,以标准促进服务质量提升,不断完善主客共享、优质高效、便捷舒适的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建立文化和旅游在线培训服务平台,通过网络直播、互动点播、按需定制等数字化手段,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依托在线服务平台,借助线上反馈和互动优化,倾听市场主体和消费者需求,纳入服务质量考核体系,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利用“一部手机游云南(蒙自板块)”应用程序,定期对用户建议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报告并定期向社会发布,提振游客消费信心和体验感,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引导文明旅游理性消费
  开展“文明旅游”十大行动,推动全市形成文明经营、文明服务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升行业文明程度。树立绿色旅游价值观、培育文明旅游理念、践行低碳出行方式,营造全社会文明旅游、理性消费良好环境,增强人们文明旅游、理性消费的价值取向和认同感。借助“一部手机游云南(蒙自板块)”及其他网络、新媒体平台,开辟文明旅游、理性消费宣传板块,杜绝餐饮浪费行为,加大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曝光力度。积极组织各级媒体宣传典型人物、事件、企业和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文化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树立蒙自旅游诚信品牌,扩大蒙自旅游的正能量影响力。
  (三)推出消费便民惠民措施
  实施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数字货币运用,鼓励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引导直播带货、线上超市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银行卡使用便捷度,激活消费新市场、培育壮大新动能。鼓励全市重点景区点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实施淡季门票优惠、演出机构门票打折;鼓励各级各类文艺剧团、旅游演艺企业等,采取团队游客、中小学生优惠票价,老年人、残疾人减免票价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每年定期举办文化惠民消费季、文化消费月及数字化文化消费体验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剧目展演、图书展销、文创产品展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美食节庆、民俗体验等文化消费活动,扩大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
  (四)完善多渠道投诉系统
  利用网络门户、手机APP等形式开通文化和旅游投诉和建议等反馈通道,打造游客评价投诉系统,鼓励游客对所接受服务进行打分及评语书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景区点、旅行社内部投诉受理机制,提供面对面投诉、书信投诉、留言簿投诉、电话投诉等多种投诉渠道。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要求,结合红河州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调度指挥中心职责,形成科学、完善、高效的投诉转办处置机制。
  (五)积极推进无障碍旅游
  制定《残障人员旅游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全面优化提升酒店和旅游景点的无障碍设施。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推进建设一批智能媒体终端和数字化展览体验馆,在全市重点景区景点为残障人士提供手感触摸、语音解读等个性化、无障碍的参观体验服务。在“一部手机游云南(蒙自板块)”应用程序中推出无障碍旅游服务功能,提供无障碍设施设备查询、参观体验介绍和导览服务。
  (六)健全安全服务保障体系
  建设“安全旅游目的地”,以社会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为依托,以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法规制度为基础,以科技应用和手段创新为突破,以安全风险防范为重点,强化安全主体责任,推进旅游治安、气象服务,完善公共卫生、消防、救援等专业性旅游应急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和经营环境。推进“平安文化市场”创建,继续加强对文化娱乐和设施的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制机制,推进安全与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相关设施与服务。建立健全旅游目的地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完善旅游安全信息披露、风险信息提示、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应急及善后处置、安全与应急宣传培训等工作制度,增强旅游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认真落实国家、省、州、市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要求,围绕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完善全市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公共卫生保障体系,提高疫情防控的智慧化建设,提高疫情防控效率,降低疫情给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十章  树立新生态,推进区域绿色生态协同发展
  
  践行“两山理论”,让绿色成为蒙自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有关法律法规,通过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预判,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提出预防和减缓环境不良影响的主要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形成绿色开发方式和低碳旅游模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助力全市文旅产业绿色生态协同发展,争当云南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模范。
  一、环境影响分析和预判
  文化和旅游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密切联系的,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文化和旅游,而文化和旅游活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但是,也不能忽视文化和旅游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尤其在本规划实施过程中,如果对文化和旅游建设规划、项目开发和产业管理不当,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
  (一)建设发展规划不当的影响
  本规划坚持依法依规制定,符合国家、省、州有关法律法规和上位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如果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不当,甚至背离有关法律法规和上位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必然会导致文旅产业发展布局、项目建设、景点设置不合理,甚至形成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损耗,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从而对生态环境和整体美造成不良影响,失去优美生态环境的吸引力。
  (二)项目开发建设不当的影响
  本规划坚持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要求,科学筛选文化和旅游建设项目,同时要求各乡镇严格按照“三线一单”要求确定建设项目。尤其是全市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高A级旅游景区、半山酒店、田园综合体、特色城镇和旅游特色村等项目开发建设不当,甚至背离“三线一单”要求,会造成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损耗,对旅游地的森林、湖泊、河流、地下水及田园风光等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此外,超过环境承载力建设过多的文化娱乐、旅游服务设施,会产生大量垃圾及污水,造成一定的空气、噪声、环境污染等。
  (三)行业治理管理不当的影响
  本规划坚持加强行业治理能力建设,努力创造安全舒适的消费环境,营造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形成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构建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如果文化和旅游行业治理能力弱、行业管理不当,会导致客流量与景区容量、服务设施不相适应,造成过多的游客带来景区、设施的拥挤,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旅游形象的影响;会由于游客随意在景区乱扔垃圾、废弃物产生垃圾污染,或对各种文化和旅游设施的滥用和误用等,造成对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的不良影响等。
  二、加强环境保护目标和要求
  基于以上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分析和预判,文化和旅游发展必须同环境保护相协调,明确加强环境保护的目标和要求,采取预防和减缓文旅发展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措施,以通过文化和旅游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既有效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真正实现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目标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彻落实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国家、省、州有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和要求,围绕蒙自建设“公园城市”发展目标,以“绿美城市”建设为抓手,充分展现“山美、水美、城美、田园美”四美融合的秀丽画卷,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把文化和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建立完善资源环境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等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旅游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应用现代高新科技,保障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切实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合理控制旅游规模,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和低碳经济,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遵循环境保护要求
  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保护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把资源环境保护融入到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落实到开发建设行动中,严格规范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利用的行为,使所有新建、扩建和改造提升项目都符合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突出预防为主、综合整治的方针,做到科学决策和整体规划,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切实保护好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坚持从全市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阶段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重点保护、合理利用、有限开发、全面监控,确保资源环境的再生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公众参与、损害担责。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建立健全“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保护资源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力度,防止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三、预防和减缓环境不良影响的措施
  (一)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蒙自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在文化和旅游资源合理利用开发过程中,明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完善评估、考核和责任追究等监督协调保障机制,加强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系统的普查、梳理与整合,形成动态资料库,制定保护目标、对象、范围及具体措施,将资源保护落到实处。积极探索低碳旅游模式,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资源保护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使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二)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1302019)等,严格实施文化和旅游规划、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规划环评优化布局的作用,各建设项目选址要避让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关法定规划和生态环境管理要求。坚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工作原则,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开发建设中,切实抓好项目开发、建设、经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导则的有关要求开展建设项目环评工作,确保在开工建设前取得环评批复,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督促建设单位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三)形成绿色开发方式
  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绿色开发理念,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利用为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发文化和旅游资源,统筹兼顾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在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制定详细开发规划、构建合理开发体系,使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得到科学保护与弘扬,努力实现文化和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通过政策引领及开发技术优化,减少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保证物质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防止过度商业化。
  (四)发展低碳旅游模式
  积极倡导和发展低碳旅游、低碳生活方式,在旅游开发建设中,树立低碳旅游开发意识和观念,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推广低碳技术,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推进低碳生态旅游。积极倡导低碳旅游模式,鼓励游客在游览中尽量采用低碳排放的游览车、自行车或步行游玩等方式,引导游客遵守国家文明旅游行为规范,爱护旅游资源和设施,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形成文明旅游的习惯。引导乡村居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乡村产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营造低碳绿色、环境舒适、安全有序的乡村旅居环境和氛围,实现主客共建共享的文明和谐旅游环境。
  (五)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蒙自
  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畅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美丽蒙自。继续巩固、提升蒙自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成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持续开展“绿美城市”“美丽湖泊”“美丽乡村”建设,把蒙自城区建成公园城市,把乡村建成生态家园,让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山川和人居环境共生共荣,打造美丽蒙自。

第十一章  落实新部署,强化文旅规划实施综合保障
  
  一、健全管理体制
  (一)优化管理职能
  成立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权利责任,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机制,推进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每月定期召开会议,重点统筹各部门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及时协调解决各项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切实增强全市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二)完善考核制度
  健全评估制度,丰富评估手段,完善绩效评估和考核体系,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事项,纳入政府执行力考核,作为市直相关部门、各乡(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挂图作战等工作推动机制,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强力推进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总结评估工作进度,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强化督促指导,定期通报落实情况,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组织督查,强化考核问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三)落实奖励机制
  完善文化和旅游企业在品牌塑造、形象推广、业态创新等方面的奖励体制机制,对促进全市文化旅游发展的企业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使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通过奖励和激励等多重手段吸引文化和旅游创新人才,促进全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
  (四)规范法规制度
  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云南省旅游条例》《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蒙自市旅游条例》《蒙自市文物保护条例》《蒙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蒙自市图书馆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条例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加大文化综合执法力度,努力营造全市良好有序的文旅市场环境。建立健全包括安全法规、安全管控、安全预警、安全救援、安全保险等为一体的文化和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增强文化和旅游防灾应对能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
  (一)出台激励政策
  在国家、省、州政策引导下,有针对性地出台蒙自市文化和旅游扶持激励政策,具体政策包括《蒙自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蒙自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扶持办法》《蒙自市文化和旅游招商引资扶持政策》《蒙自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办法》《蒙自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蒙自市文化和旅游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蒙自市关于实施乡村旅游振兴工作意见》《蒙自市推进文化和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实施方案》《蒙自市民宿客栈经营服务标准与规范》等。
  (二)保障用地供给
  坚持依法行政、改革创新、市场配置、节约集约的原则,着眼于文旅项目用地特殊性,为保障全市各类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采取空间留白、点状供地、鼓励混合用地等方式对文化和旅游产业、文旅项目、文旅设施等进行倾斜支持,确保产业和项目落地。对于“十四五”期间重点文旅项目、半山酒店、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能确定选址的优先在空间规划数据库中预留空间;不能确定选址的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避让生态红线的前提下,以重点项目清单的方式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文旅项目,出让底价可按照不低于所在片区基准地价、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文旅项目中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经市发改、住建、农业农村、文旅等主管部门认定为仅在年度内特定旅游季节使用土地的乡村旅游停车设施,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相关设施不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不破坏生态与景观环境、不影响地质安全、不影响农业种植、不硬化地面、不建设永久设施的前提下,可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对汽车旅游营地的特定功能区,使用未利用地的,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固化地面的前提下,可按原地类管理。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依法依规流转闲置宅基地使用权,促进精品高端民宿(客栈)发展。
  (三)简化项目审批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重点文化旅游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程服务。在项目审批流程中的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确定一个牵头部门,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
  (四)优化对外开放
  以“国家门户·滇南中心”为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政策,提高蒙自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不断吸引、拓展海外客源市场,将蒙自打造成为国际康养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滇南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全省对外开放的示范先行区。
  三、拓宽融资渠道
  (一)配套文旅专项资金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和“放大效应”作用,市级财政要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扶持重点,建立动态有效的政府财力保障支持机制。市级财政每年整合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文化旅游发展资金,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旅游品质提升、公共服务建设、品牌建设、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项目补助、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创新型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领域,支持优势文化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二)吸引社会资金
  以市级平台公司为引领,搭建文旅与金融行业合作平台,引导、促进社会资金对全市文旅产业的投入,实现蒙自“文旅+金融”的双赢发展。鼓励金融机构扶持符合产业导向的新建和改扩建旅游项目,加大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企业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产业债券、文旅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发挥综合服务功能和作用,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及咨询服务。拓宽投融资渠道,灵活采用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特许权、景区门票质押担保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引进更多社会资金和企业共同参与全市文旅开发和建设。
  (三)组建招商团队
  定期在发达城市举办的文旅投资推介会宣传有潜力的投资项目,积极参与国内外文旅投资会议,引进规模较大、辐射带动力强、知名度高的文旅企业和管理服务品牌;推进以商招商,发挥全市知名企业的联络效应,通过企业主动牵线上下游合作伙伴、商界朋友前来投资;优化招商政策,出台文旅招商引资与投融资优惠政策;优化招商服务,针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新情况,不断提升承接条件,建设完备的配套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四)运用金融工具
  合理运用资产抵押、信托融资、私募资本、BOT、供应链融资等工具手段,通过多种融资工具的综合运用,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合理流动。
  四、强化人才保障
  (一)加强人才培训与引进
  加强对文旅行业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国际习惯、国际标准、国际礼仪以及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全市文旅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构建更加开放的文旅人才引进机制,全面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实施人才安居政策,多渠道解决人才相关需求。每年举办1期不少于10人的文化旅游行政管理干部高级研修班,1期不少于30人的文化旅游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班;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每年举办1期不少于30人的企业员工在职培训班;每年至少举办1次文旅行业技能大赛,树立行业标兵,形成行业内比学赶超、提高服务技能的氛围。
  (二)成立专家委员会
  通过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文旅企业等联系,进一步整合专家资源,建立复合型的蒙自市文化和旅游人才专家库,全面发挥专家学者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示范引领作用。每年邀请专家召开1次座谈会,为蒙自文旅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提高蒙自文旅内涵,使蒙自文旅产业发展具备国际化视野和一流认知水平。
  (三)引导全民融入
  对蒙自全民开展普通话、活动参与、生态环境、民宿运营、传统工艺的宣传引导,推动全民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参与文旅经营活动,同时丰富全民增收渠道,提升全民生活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