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日报》7版以《蒙自市以文明“微光”汇集市民幸福指数人以城为家 城以人为本》为题,整版聚焦自开展“创文”工作以来蒙自以文明“微光”汇集市民幸福指数。
自吹响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号角以来,蒙自市按照第一年达标提质、第二年塑造品牌、第三年示范引领的总体工作思路,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从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出发,压实责任、创新举措、补齐短板,积极开展全民创建、全域创建、全面创建、全程创建,以文明“微光”汇集市民幸福指数。
清晨的阳光洒在“滇南绿洲·启园”的行人步道上,温暖着晨起锻炼的人们。伴着虫鸣鸟叫,正在散步的市民谢瑞生一路走走停停,用手机记录下美好瞬间。“过去蒙自可不是这样,别说生态公园,想找个锻炼的地方都挺难。”谢瑞生说,城市越来越美,发展越来越好,自己打心里感到骄傲。
正如他所言,从农业大县向中心城市华丽转变的蒙自,无论从哪个方向望去,看到的是一条条新建道路宽敞顺畅,一片片棚户区改造旧貌换新颜,高楼鳞次栉比,城市商圈、公园绿地加速布局……
紧扣“国家门户·滇南中心”战略定位,近年来,蒙自充分发挥中心引领作用,实现了市域协同、市区融合、城区蝶变、乡镇焕颜,滇南中心城市“水韵湖城”的立体画卷正徐徐展开。
“过去,整个小区配套设施老化,垃圾乱扔、污水横流,和现在相比完全是两个样。”说起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小区,66岁的千福园住户冯明辉颇为感慨,“老旧小区改造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舒心。”小区“面子”“里子”焕然一新,全体居民享受到“创文”带来的实惠。
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力,老旧小区的嬗变,只是蒙自持续改善基础配套设施让文明创建成果真正惠及民生的一个缩影。
“日渐增多的城市无障碍建设,让行动不便的人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随处可见的绿化带、行道树,以及不断增加的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让我们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生活在蒙自就是生活在公园里。”
“短短3天我和妻子就找到了工作,‘建设者之家’使我们感受到进了蒙自门,就是蒙自人。”
城市的风貌与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蒙自紧扣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开展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小区问题等9大专项整治行动,打造全省首个“建设者之家”,改造老旧小区166个、建成保障性住房9291套,惠及6万余名群众。市政道路达417公里,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4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7.1%。
“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关系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蒙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花祖德介绍,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程中,蒙自聚焦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按照后院前置、后绿前移的思路,推进“无围墙”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以实实在在的“创文”实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三五”以来,蒙自城市空间全面拓展,建成区面积达3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43.14万人增加至59.03万人,城镇化率达74.47%,滇南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明显增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结构日趋多元,市民群众的诉求变得复杂多样,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挑战。
为推动文明创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蒙自以城市基层党建为引领,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以智慧蒙自为支撑,以全民吹哨、多元响应等为抓手,整合“人人参与”的多元要素,汇集“人人有责”的治理力量,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从而建设“人人享有”的文明城市。
在蒙自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可以通过大屏幕清晰感受这座城市发展的脉搏与心跳。“不管是垃圾桶满溢、占道经营还是其他的城市治理顽疾,依靠城市天眼和AI监控我们都能实现全域管理、自动识别,收到的线索可以通过指挥调度平台分派任务,即时进行解决。”指挥中心主任窦韬介绍说。
除自动识别外,指挥中心还将市民“随手拍”、110非警务警情热线、12345政务服务热线、371111民生服务热线等多个与民生所需、城市管理相关的报件集纳办理,减少部门间交叉推送的时间,做到所有报件最快接收、最快处置、最快反馈,目前该中心每周平均接报件1500件,办件率达100%,完成率达96%。
随着“创文”工作的深入推进,车辆礼让行人成为蒙自街头文明一景,道路拥堵、停车难、行车无序等曾经困扰市民的问题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针对蒙自潮汐性交通,利用信号灯进行绿波设置,最大限度确保车辆顺畅通行。”说起交通治理,蒙自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汤烨表示,随着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机动车保有量也在不断增加,为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对此,公安交警部门以“智治”提升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同时,广泛开展“遵守交规·文明出行”“挑战30日零违法,争当文明蒙自好司机”“小手拉大手·文明安全过马路”等活动,营造了文明、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在机动车保有量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去年以来,蒙自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实现二降二升。
与此同时,蒙自市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市民吹哨、多元响应的工作机制,街道“大工委”引导人员、权力、资源下沉社区,通过体制、方式、机制、载体、科技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持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截至目前,蒙自市智慧城市指挥调度平台共计接到有关城市治理的各类问题30万件,派件28万件,办结率96.4%,层层发动、多元响应、联动治理的工作机制成效正不断显现。
“你也来,我也来,志愿服务动起来。文明蒙自大家建,最美孃孃展风采。”近日,在蒙自过桥米线小镇,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牵头开展的“喜迎党的二十大·爱在蒙自·美孃孃在行动”广场舞比赛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市各社区的44支1200名“美孃孃”广场舞代表队各展风采,为文明城市的创建增添了亮色,同时,还带动了4000余名服务对象成为志愿者。
“正如歌中所唱,活动的举办就是希望借助‘美孃孃’歌舞和志愿者力量的融汇,引领更多的市民和家庭积极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争当文明风尚的倡导者,为文明创建贡献自己的力量。”蒙自市妇联主席李虹芸说。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这一文明实践主阵地,近年来,蒙自紧盯群众需求,通过建立志愿队伍、丰富实践活动、创新文明实践、打造惠民品牌等方式,不断拓展文明实践向最基层延伸,促进资源整合最优化、覆盖群众最大化。涌现出了“红色小蜜蜂”“蒙小青”等最美志愿服务队和“马灯”“燕子筑巢”等一批志愿服务项目,为文明创建注入了新活力。
为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到文明创建中来,蒙自市以志愿服务项目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为目标,聚焦邻里守望、“一老一小”等群众关切的重点领域,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阵地和体系,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
“来我家的志愿者,教我文明礼仪的同时,还帮我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问题,我真切感受到了‘创文’的好处。”家住红竺园小区的刘阿姨说,不论是街道上还是交通路口,一名名“红马甲、小红帽”不计付出的努力令人感动,自己也不能落后,必须要为蒙自“创文”尽一份力。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目睹了蒙自近年来的发展,更见证了文明创建以来城市的变化。”说起“创文”,蒙自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曾炳朝颇有感触地说,“如今乱吐口痰、乱扔烟头等不文明行为已基本看不到了,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不断减少,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从“要我创”到“我要创”,蒙自坚持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一件一件落实,一项一项推动,市民从中真切感受到了城乡面貌的巨变,“创文”真正成为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