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扶贫工作重要手段”的思想,采取多种措施,以“四聚焦四破解”为发力点,对贫困家庭实施精准就业扶贫,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一、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着力破解“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攻坚难题
2018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全市深度贫困地区逐一调研,确定了全市34个深度贫困村,其中100%贫困发生率的村组还有3个,贫困发生率在80%以上的村组7个,贫困发生率在50%以上的村组15个,很多村经过几年扶贫才刚通毛石路,还有部分贫困群众连县城都未到过。人畜混居村、因贫困致落后的“光棍村”也相当典型。一是围绕“送出去”,聚焦深度贫困村就业转移扶贫为重点和突破口,全力推进全市的就业扶贫工作,按照全市“34个深度贫困村劳务输出全覆盖”的目标,分“两个层次”(即:没有条件的贫困户要创造条件尽量输出、有条件的贫困户要户户有劳务输出),市、乡、村各级领导带头挂钩劳务输出,点对点、面对面做好工作,并层层分解职责,列出时间表、任务数,按时间节点推进工作,努力实现“四个促进”:促进群众增收、促进技能提升、促进观念转变、促进土地流转;二是精准站位、精准摸底、精准动员,组建转移就业驻村攻坚工作队。成立了由市人社局党委书记、局长为总负责人,班子成员为工作队长,抽调精干人员30余人组成的5个深度贫困村转移就业全覆盖攻坚工作队,在山区七个重点乡镇设立“精准脱贫+转移就业”一线工作站,处理各乡村组贫困劳动力的数据统计、技能培训、岗位信息推介、劳动力转移等工作。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组织30多家挂联企业、3家培训机构、4家劳务公司共同参与自备行李驻村,逐村逐户逐人开展摸底调查工作,由人社部门、乡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员对各村劳动力情况进行详实统计,开展转移就业动员,职业培训机构对贫困群众参加技能培训意愿和培训项目进行调查,并及时作出培训计划,组织实施相应技能培训、复合型培训、引导性培训。再由当地备案的劳务公司对就业岗位作宣传、介绍和登记,引导贫困农村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积极动员适龄劳动力外出就业,对贫困户可以享受的就业创业、健康扶贫、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人社相关扶持政策进行广泛宣传,2018年共入户宣传摸底动员7000余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366人(建档立卡1734人),其中:成建制输出7批,326人(建档立卡151人),分别输送至长三角和珠三角一带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务工。
二、聚焦宣传动员“量村定制”,破解转移就业思想“贫困”的难题
通过逐村逐户逐人摸底精准建库,精准化制定宣传内容,在各村“量村定制”宣传标语300余条,进一步触动贫困劳动力思想“内因”,解决贫困群众“不想出、不敢出、不愿出”的问题。如:结合外出人员少的村组宣传内容为“窝在家里是穷汉、走进工厂把钱赚”和“吃苦务工是硬汉、在家受穷是懒汉”;针对光棍较多的村组宣传内容为“见世面、讨媳妇,转移就业是条路”;针对建房任务较多的村组宣传内容为“外出打工、房子建好、贷款还清”。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创业创新”及自媒体优势,利用蒙自人社公众微信平台、蒙自电视台等媒体,层层加大就业创业政策及就业岗位信息、维权服务宣传,引导贫困农村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鼓励适龄劳动力通过就地就近转移、劳务输出、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渠道,实现就业增收脱贫;制作发放劳动力转移就业宣传碟片96本,通过讲述身边的故事、身边的人,营造外出务工良好氛围。2018年通过各类平台发布就业创业政策和用工信息130余条、发放政策宣传资料11000余份。
三、聚焦补齐技能短板,破解外出务工“扩面提质”的难题
通过技能培训在存量的基础上,提高劳动者务工技术含金量,提升薪酬,稳定就业。联合职业培训学校,采用“请进来”方式送培下乡、送教上门,结合群众意愿和当地种养殖习惯,对各村进行全面培训,对岁数偏大的人员采取短期不取证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在劳动年龄内的劳动力采取考试取证培训,扩大培训面和覆盖率,有条件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培训转移的,进行定制化培训。一是重点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就业本领、掌握从业技巧、法律知识教育等方面转移引导性培训,增加群众脱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村民转移就业苦干实干脱贫致富;二是结合全市“人畜混居清零”行动,重点对村民养殖的猪、牛、羊等牲畜,引导群众科学养殖,把发展产业的风险降到最低;三是充分利用职业培训学校资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即将外出务工的劳动者讲授“主动说普通话、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文明乘坐交通车、适应工厂”等大城市生活能力及文明用语的知识,提升群众外出务工能力;四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推动产业扶贫,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提升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2018年共组织5个深度贫困村300余名劳动力,进行肉猪饲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电工、焊工培训。
四、聚焦精准送岗,强化服务保障,破解组织化程度不高,措施手段不够的难题
一是找准目标,选准试点。将蒙自市鸣鹫镇大永胜村作为“定制化培训”试点,入户摸清当地群众的技能培训需求和就业需求;严格培训、保证质量,全市第一期“订单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电焊工”职业技能培训在鸣鹫镇大石板村举办,为来自该镇的3个村小组50余名贫困劳动力准备好了“就业订单”,由定点培训机构培训30天后,经技能鉴定合格者,委托劳务公司输送到厂上岗。通过考核,参训的50名贫困劳动力顺利拿到结业证书;二是精准输出,实现就业促增收。第一期通过“定制化培训”的29名贫困人员,已输送到苏州金龙客车有限公司转移就业,全部务工人员可享受技术岗位工资,工资比普通工人高1000—2000元,年收入可达7.2万元至8.4万元;三是针对劳务输出中存在“转移出去,呆不下、稳不住、出现返流”的问题,我们从强化、优化服务入手,一方面依托工作站对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掌握在外务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上海工作站的作用,加强与输入地人社部门及劳务公司、用工企业的沟通协调,保障外输人员的合法权益;每年组织劳务公司和派出工作人员到工厂看望、慰问打工人员不少于2次,鼓励其安心工作;另一方面做好务工人员后方服务,积极与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沟通协调,保证务工人员宅基地、承包地及子女就学等方面权益不受侵犯,并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法律维权知识培训,为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