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靠实政府属地责任,坚决杜绝治欠保支相关制度执行过程中变样走形。首先,先于12部委关于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的安排,提前部署开展专项检查,摸排全市109个用人单位,每月核实隐患处置进展。其次,成立联合调查组,落实不定期合署办公制度,分流接访、分案到人,确保诉求第一时间登记并答复,及时稳控调处。节前,全市欠薪案件未及时处置率为零,在建项目实现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保证金、项目双公示、工资专户、银行代发全覆盖,累计通过银行代发6.1万人次的工资4.9亿元。
二是加强工程项目监管力度,尤其明确“国有企业、政府性工程项目不能欠薪”。由各乡镇、行政行业主管部门对施工项目、招用人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项目立项、款项拨付、工资保证金交存、劳动合同签订,到工资支付,逐一进行“大起底”梳理。12月起,派出6个明察暗访督查组,到一线和施工现场督查,分类施策,确保对全市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分析研判,确保春节前监督工人工资发放到位。
三是实施常态化曝光机制,一方面每季度通过政府网站、微信等平台曝光劳动保障违法行为,起到曝光一家,警示一片的效果。另一方面健全欠薪失信惩戒网络,落实发改、人社、中国人民银行等30个部门合作备忘录,及时将信息推送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的当事人,采取限制参加政府采购、限制认证机构资质、限制投资优惠、取消评先评优资格等30项惩戒措施。全市累计曝光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23件,通过“信用云南”公布欠薪案件1件。
四是注重事前预警防控,实时关注欠薪类舆情,加强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对网络、新媒体反映涉及欠薪的21条信息及时反应、妥善处置,做到发现隐患在一线、主动调解在一线、力争解决在一线。节前人社局接访135批次,涉及535人,符合受理立案3件,对行政执法不符合受理的诉求,积极引导来访人通过协调、仲裁、法律援助、司法程序等途径解决,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严防群体性信“访”不信法事件。
五是健全“行刑”衔接机制,深化与公检法部门的联动协作,加大一裁终局的裁决力度,健全集体欠薪案件和重大欠薪案件挂牌督办机制,召开涉嫌劳动保障犯罪案件查处衔接工作联席会议,会商研究典型案件,及时拓宽治欠保支工作思路。针对以工程款名义讨要工资、恶意欠薪等问题,采取严厉手段予以打击,涉黑、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