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家园”行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大力宣传,我市营造出了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然而,在我市的很多农村,仍然存在着部分制约 “美丽家园” 建设的消极因素,例如垃圾的处置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自去年以来,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政策的扶持和各方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我市很多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已经成为困扰村委会领导和村民们的最大难题之一。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处置地点,村民们常常选择将垃圾堆放在路边或者是离村子不远,便于倾倒的地方。在没有建设垃圾中转站之前,各乡镇的垃圾处置都是由乡镇自己进行处理,最大的弊端就是处理得不彻底,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为解决这些问题,一直以来,市住建局环卫站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能,积极与各乡镇联系,并结合目前蒙自城区的垃圾收集和清运情况、道路保洁情况,积极与各镇进行交流与沟通,介绍垃圾中转站在垃圾收集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蒙自城区压缩中转站建设方面的经验,提出在中转站选址、污水排放、土建设计和压缩设备选型等方面的意见。根据美丽家园建设计划,按照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本着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原则,我市全面加快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建立“户分类减量、村分流转运、镇压缩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投资1300万元,积极推进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自去年以来,我市陆续在雨过铺、新安所、鸣鹫以及草坝镇的小洛就、仙景村,文澜镇的观音桥、十里铺,北庄、白路脚九个乡镇及村庄建成垃圾中转站9个,同时,在冷泉,水田,芷村,期路白以及西北勒、老寨建成垃圾中转池共六座。旨在创建整洁、优美、文明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中转站的占地面积约为910平方米,采用水平压缩后装式工艺,每座垃圾中转站设计日处理垃圾量为60吨。站内道路全部硬化。与普通中转站相比,这里的垃圾不积存,没有臭味,地面也被冲洗得干干净净,垃圾压缩车间、维修间、卫生间、管理室等一应俱全,成为乡镇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同时,中转站还配备了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驾驶人员,实行了24小时管理制度,每天坚持对中转站进行清洗和消杀,保证卫生干净整洁和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这些配套设施工作完成后,使我市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真正走上了一条统一收集——压缩——全封闭运输——填埋的较为科学、标准、环保的道路。乡镇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和投入使用,将对城乡结合部和各乡镇的环境赶到保护作用,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提升了农村的环境卫生质量,有效的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现象。随着下一步乡镇垃圾中转站逐步完成建设,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农村的环境卫生将大大提升,城乡结合部和乡镇、农村的生活、工作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我市乡镇垃圾中转站的建成,将形成“村组收集,乡镇转运,市级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通过对各乡镇,各村组的垃圾规范处理,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将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改善了村容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