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作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为有效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来访时语言不通、信访材料看不懂、诉求表达不准确等问题,蒙自市人社局以“民有所盼、我必行之”的担当,积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四个一”打造“民族双语接访”工作品牌,建立“汉语+少数民族语”的双语接访服务,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快捷得到解决。
坚持一个目标。坚持党建引领,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人民信访为人民”的理念,依法依规,尽心竭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全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组建一支队伍。建立哈尼族、彝族、苗族等34名少数民族干部“多语种”人才库,选出9名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少数民族干部组成民族双语接访队伍,有效克服语言障碍,搭建起与群众有效沟通,进而察民情、解民忧、护民利。
健全一套机制。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着力在源头预防、精准受理、规范办理、维护秩序、监督问责等全过程法治化上找差距、补短板。扎实推进预防法治化,切实落实源头治理责任,有效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和萌芽状态,防止小问题拖成信访大矛盾;扎实推进受理法治化,做到分清性质,明确管辖,转办督办到位;扎实推进办理法治化,对信访事项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按时处理到位;扎实推进维护秩序法治化,对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依法处理到位;扎实推进监督追责法治化,对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公职人员坚决问责到位。
完善一打举措。一是当好“同声翻译”。在接访少数民族群众时,从民族双语接访队伍中或者“多语种”人才库中选出1名同一民族的干部进行“同声翻译”,帮助信访人准确表达诉求和真实意愿,同时向他们讲解政策、宣传法律法规等,引导他们依纪依法依规有序上访。二是讲好“家常话语”。在信访接待过程中,“民族双语”接访人员采用“接地气”的话语和老百姓“拉家常”,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与诉求,准确识别群众反映的问题,耐心做好解疑释惑,真正把接访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三是精准“分类处理”。对受理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分类处置、建立台账,做到及时转办处理。实行月度计划、季度分析、半年小结、年终总结的工作机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四是下访“贴心解忧”。适时组织“多语种”人才库成员到少数民族集中的村组,向群众宣传《信访工作条例》、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依法信访、依法维权,2023年深入村组31次。
2023年以来,蒙自市人社局共受理群众信件62件、来电1500余人次、来访72人次,其中,通过“双语接访”形式与群众交流沟通360人次,信访诉求得到有效办理。通过“双语接访”“双语受理反馈”和“双语答复”,切实扫清群众语言沟通的障碍,提升了信访工作质效,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