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不断探索创新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机制,鼓励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创新创业,开展科技试验示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去年至今,全市登记入库的省级科技特派员65名(包含红河学院、州农科院),其中“三区”科技人才12人。蒙自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1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0个。省级科技特派员65个,已签订四方协议6个,服务乡镇13个,服务村庄20个,引进新品种341个,推广新技术28个、建立示范基地5个,为受理地引进项目6个,累计举办培训班次110期57462人次。2021年全市合同成交项目183项,成交额13949.4万元,技术交易额是10548.65万元;2022年上半年全市合同成交项目31项,成交额893.09万元,技术交易额是893.09万元。
整合人才资源,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一是积极搭建与校院合作桥梁,将驻蒙的红河学院、红河州农科院的省级科技特派员集中起来,共同为蒙自“三农”服务。二是广泛向我市农技推广、医疗体系、农业企业、乡村医生等群体中宣传引导省级科技特派员的申报推荐,鼓励本土重点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或与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培养校院企联盟,采取企业培养、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式,造就一批技术精湛的熟练产业工人和技术的匠能人才加入到科技特派员队伍,从专业派发展到“社会派”,利用其自身优势,使得科技供给更加贴近农村及农户发展需要。
创新组织模式,推动科技供求精准对接。一是建立科技服务团。在全州首家依托“星创天地”的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园区”的基地示范优势和“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力量建立科技服务团,按“自愿”和“双向选择、按需选派”的原则,努力与特色产业、科技项目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设立科技服务团团长,由团长单位负责本团的科技活动,在全市成立了3个科技服务团,安排科技服务团活动经费6万元。科技服务团开展科技培训、“双创”服务,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提升素质技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创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在全州首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其中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9个,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个。按照“一乡一业”“一业一站”的方式,构建“1人+1乡”“1县+1业”“1企+1策”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逐步实现科技特派员服务与创业对产业全覆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运用“互联网+”,提升科技服务管理水平。为实现“订单式”“菜单式”精准科技服务,蒙自市建设了红河州首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培育和汇聚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促进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为全市科技工作提供了共享研发平台。今年3月蒙自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上线试运行,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政产学研金”创新服务云平台,同时开发建立了具备科技特派员全程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功能的版块,致力打造一站式农村科技综合服务“掌上平台”,实现农村科技服务的“五精准”:人员精准选派、需求精准推送、服务精准管理、绩效精准考评、信息精准发布。
出台激励机制,增强科技服务内生动力。一是多部门协调联动。科技、教育、财政、人社等多个政府部门进行协调联动,明确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支持政策经和组织保障,确保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实施。二是用好激励机制。在全州率先出台了《蒙自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9条措施(试行)》,对被认定为红河州工业企业科技特派员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工作经费支持。在助推乡村振兴方面,每个科技服务团每年完成绩效任务,给予3万元的科技经费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