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加强7大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创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建设就业创业服务保障平台,解决“工作难”。依托“建设者之家”开展就业登记、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截至2021年6月,共登记少数民族务工人员1870名,“点对点”累计输出劳动力24871人,举办专场招聘会12次,累计找工4.6万人次。同时,积极推广“建设者之家”服务管理模式,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管理和综合服务。目前,全市已将“建设者之家”品牌从市区延伸至劳务输出相对集中的草坝、雨过铺、冷泉等乡镇(街道),建成9处“建设者之家(劳务小站)”。
建设语言文字服务保障平台,解决“沟通难”。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人才信息库”,并收集各单位、各乡镇(街道)的“双语”服务需求录入政务服务信息系统,联系相应语言文字专家及时提供服务。同时,在窗口部门设置语言文字服务岗,为有语言沟通障碍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双语”政务服务,做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沟通“零障碍”。
建设户籍住房服务保障平台,解决“安居难”。全面放宽外来人口在城镇落户的条件,2017年以来,全市共为1162名流动人口办理了落户手续。同时,采取出租房、单位宿舍、公租房等方式,优先解决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群众住房问题。公租房配租做到“随时申请、集中审批、及时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已配租公租房14691户,其中,外来务工、就业、自营业等住房困难户占62%,少数民族群众租户占71.3%。
建设宣传教育服务保障平台,解决“教育难”。全面推广青云社区“小候鸟课堂”先进经验,并在各社区设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托辅室,让学前托辅、课外教辅有保障。同时,坚持“两为主”“两纳入”的原则,优先安排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保障其就近入学,并同等享受福利政策,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得来、上得起、学得好”。2020至2021学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23所,在校学生10.5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1.75万人。
建设卫生健康服务保障平台,解决“就医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实现省内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跨地就医费用结算报销,确保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蒙自“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同时,积极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累计建立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内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9200余人,规范化建档率75%。
建设社会保障服务平台,解决“保障难”。积极构建嵌入式社区环境,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开展“党建+公益”活动。走访慰问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听取民声,并建立民族文化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创客空间等,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建设法治服务保障平台,解决“维稳难”。建立健全法律援助网络体系,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获得必要的法律服务,维护其合法利益。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级法律援助机构1个、法律援助工作站28个,全市106所中小学校和109个村(居)委会、社区全部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联络点,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上万人次。(市民族宗教事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