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自市草坝镇前进村全村381户,1061人,村党总支下设4个村党支部,共有党员40名。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358.47万元,人均纯收入15293元,村民以发展简易大棚果蔬种植、大春优质水稻和冬早蔬菜为主。
数字佐证,前进村算得上是个富裕的农村。
众所周知,草坝镇素有“天然温室”的美称,是滇南中心城市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前进村地处草坝镇中部,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发展农业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直以来,前进村借势发展优质稻、大棚甜椒、番茄、葡萄等稻果蔬产业,并以科技为支撑,在全镇引导成立果蔬协会的基础上,村两委还组织文化素质高的村民、党员建立起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的方式,科学引导村民发展优势农业,成功化解了村民单打独斗的风险。
7月初,踏访这个平坝中的美丽农村时,眼见之处尽是平整的硬化路面遍布田间地头,劳作的村民要么骑车而来,要么开车而来,连片的水稻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刚刚摘尽的葡萄藤上,村民正麻利地拿着剪刀修整枝条。村中,宁静与忙碌交织于天地间,和谐美好的生活贯穿于村民群众中。这一切,印证着科学发展带来的蒸蒸日上。
而就在日子一天天红火的时候,村民们却发现,他们种下的大棚蔬菜总是病虫害不断,农作物的抗病性逐年下降,收成也因此受到了较大影响。
其实,这一问题早就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森耀关注到了。“创新土地种植模式,也要遵循传统农耕方式。”他告诉记者,减少农作物病虫害最生态也最绿色的方式是水旱轮作,即种稻和种菜轮流进行,一方面可以让土地得到休整,一方面也有利于地表水分的蒸发,减少对天气降水的影响。
尽管水旱轮作有利农作物生长,可一年一季的水稻种植无论投入还是收入都没法和一年几茬的蔬菜种植相比,说服群众放弃高收入的蔬菜种植,开展水旱轮作无疑会成为村里的难事。就在进退两难的时候,姜森耀村两委作出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的决定。
为了不降低村民的收入,村两委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服务,一方面采用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栽种、机械化收割,降低农户种植水稻各个流程的生产成本,一方面收购时由合作社再对农户进行每公斤鲜稻0.5至1元的补助。一降一补,让种稻农户的利润由原来的每亩1500元增加到2500至3000元,大大增加了群众开展水旱轮作的积极性。
今年,为扩大村内原优质稻加工厂规模,村里规划出17亩土地,准备投资500万元,建一个“好吃米”优质稻加工厂,以此进一步带动全村优质稻种植,并由合作社对种稻农户进行统一管理和加工销售。与此同时,围绕“好吃米”优质稻加工厂,建设稻文化体验区,吸引城市人到前进村体验、观光水稻种植、加工的一系列过程。
“以此为引领,同时借助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的模式,大力弘扬稻文化,以点带面,打响草坝优质稻品牌。”姜森耀说,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使全镇水稻种植面积从目前的7000亩发展到两万亩。
而除了这些,村里还作出规定,全村大棚种植面积不得超过450亩,要引导大多数群众开展生态种植,始终遵循科学发展,几年后,不仅要让群众实现收入不减,更要让全村的农业产业发展实现更加生态、更加绿色。
采访手记:
大棚种植在给前进村群众带来殷实生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影响,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也因此出现。在这面前,前进村两委没有一味地向群众赖以生息的土地要产出、要效益,而是遵循科学,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一降一补实现了对村民的补助,成功引导群众迈向科学发展,迈向更加绿色的生态小康,体现的不止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担当”精神,更是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一种为民、务实的真实情怀。
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论农村、城市,也不论是个体还是整体,总会遇到这样那样问题。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最终也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遵循最为科学的方法,惟有这样,每一次迈步才会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符合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