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期路白苗族乡中心学校的师生们以文化传承的匠心实践,开启了别开生面的2025春季学期。在“国学为基、非遗为魂、劳动为径”的创新教育框架下,芦笙雅乐、苗绣飞针与科学实验构成多维育人场景,师生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完成开学第一课。
国艺新解打造美育矩阵

芦笙雅乐-在“一器一韵”特色课程中,音乐教师熊丽芬创新苗族芦笙教学方法,给孩子们讲解了苗族芦笙的来源、发展和传统文化内涵,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苗族芦笙,带领学生学习简谱、乐理知识,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结合。

国画课堂-在美术老师张文稀的课堂里,课程由浅入深,从基础线条、墨法练习、用笔规范,张老师都手把手教学,让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髓,培养艺术修养。
非遗活化呈现文化双螺旋

有文字的民族把自己的人文历史寄存于文字之间,没有文字的苗族就把自己的人文历史寄托于口传和民族服饰之上,把自己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苗绣”是苗族刺绣的简称,可分为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盘绣、挑绣等上百种。在期路白中心学校的课堂里,李挚老师正带着孩子们练习苗绣中入门的十字针法,让学生了解苗族的迁徙之路,了解苗族服饰文化以及苗族刺绣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五育融合构建成长新范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农耕实践基地,师生共同完成春耕作业。通过“理论讲解-示范操作-分组实践”三阶教学法,学生在杨永俊老师、杨树发老师和黄中玉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除草、翻地、播种等过程操作。
亲历农耕劳作,体悟粒粒皆辛苦,培养学生勤劳品质,加深对自然与生活的理解,让师生在劳动中协作互助,情感纽带更加紧密。
科学启蒙奠基创新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实验课上,张琼芳老师和黄琼婼老师正共同给一小组的同学还原蜡烛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给二小组的同学模拟火箭升空。通过实验观察、亲自动手,激发学生实践、实验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杨永书校长表示:“我们正构建‘传统文化+现代教育’的特色育人体系,让大山里的孩子既能触摸文化根脉,又具备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未来将形成“非遗传承人+学科教师”的双师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