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0014348/2023-02197
-
发布机构蒙自市发展和改革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3-09-30
-
时效性有效
关于对政协蒙自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8号提案的答复
市政协第三委员活动组:
政协蒙自市四届二次会议上,第三委员活动组提出《关于大力培育壮大蒙自市场主体的建议》(第18号提案),市人民政府已转交市发展和改革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蒙自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一流营商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党委、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将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贯穿各领域工作,“破”思想、“创”机制、“强”服务,优化发展要素、大胆探索实践,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点,每年制定一个目标方向,以问题为导向、建机制、强服务、解难题,全面提升行政服务效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社会反响趋向良好,市场活力加速释放。2022年来,全州首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12354”专项行动方案,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协会联盟、金融助力”工作协调机制,“一把手”亲自抓、全市“一盘棋”统筹推进“党建+营商环境”实现双提升。围绕营商环境评价指标,“蒙商办”工作专班全脱岗统筹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各指标牵头部门分工负责抓落实。同时,打好“组合拳”,先后制定《蒙自市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蒙自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2—2024年)》《蒙自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千企万商大走访”工作的通知》《蒙自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蒙自市 2023 年推动经济平稳提质政策措施》,梳理编发《惠企政策》《惠企政策申报指南》等系列优化营商环境制度文件,搭建了较为完整的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高效协同推进。同时,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和“蒙商办”专项办公室,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协会联盟、金融助力”的协调机制,完善了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体系、责任分工和保障体系。建立法律服务、金融服务、项目服务“顾问团”,分类分片分批送服务进行业、进协会(商会),真正做到“一对一”解难题。2021、2022年度,蒙自均入围“云南省县域经济10强县”。202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4.81亿元,位居中国西部百强县第37位。2022年,蒙自市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排名红河州第一。
一、关于提高站位,提升服务问题
蒙自市树牢“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效率意识,健全机制保障,以企业需求为先导,明确一个目标、两个机构、三项机制、五项重点任务、四个保障的优化营商环境“12354”工作思路,成立了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和“蒙商办”专项办公室,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牵头、协会联盟、金融助力”的协调机制,完善优化营商环境制度体系、责任分工和保障体系,提升服务水平,顶格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一是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2022年来,创新政府跑腿的“营商快递”服务新模式,31支市级领导带队“蒙商服”小分队,常态开展“千企万商大走访”助企纾困,一线解决问题、推进工作,4092次走访覆盖98个协会、29个商会、341家规上企业、115个重点项目。建立问题收集、交办、督办、通报、闭环销号机制,解决企业问题1173个。企业满意度、问题办理质效纳入部门考核、列入机关效能“红黑榜”大比拼,营造助企纾困良好氛围。“‘蒙商服’小分队服务企业有呼必应”案例入选云南省作风革命效能革命第一批先进典型。二是“保姆式”服务助力项目建设。2023年来,深化“千企万商大走访”助企纾困机制,拓展“蒙商服”小分队服务内容,实施“特派员助企攀登”行动,建立“市级领导挂钩联系、特派员驻企精准服务、部门联动响应、企业全力抓建设、营商办统筹协调”的五级联动服务机制,全市22名市级挂钩领导、15名驻企特派员、11个市级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包保30家攀登企业36个重点项目,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通过紧盯项目前期行政审批、土地保障以及项目中后期招商运营、产品研发等维度点穴攻坚,为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保驾护航。目前,15名特派员深入开展驻企联系,收集项目建设中的困难问题79个,一线协调解决24个,交由乡镇(街道)、市级有关部门研究办理55个,有效推动项目建设。三是法治护航企业发展。建立法院“多元调解+绿色通道”、检察院“法治引领+能动履职”、公安“服务前移+共建共治”、司法“律所参与+商会互动”的“4+N”服务机制。打造全市法治护航企业发展中心示范点,为企业提供“菜单式”个性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有效解决困难问题,涉企案件诉前委派调解案件调解成功近1000件;审结企诉讼案件1874件,解决争议标的4.5亿元;执结涉企执行案件1243件,实际执结646件,执行到位2.21亿元;成立蒙自市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管理委员会,推动全市“烂尾楼”全部复工续建,企业安全感满意度逐步提升。四是政务改革高效便捷。坚持“放管服”改革,云南省首个“中小微企业之家”落户蒙自,企业开办集中办、零成本,营业执照自助打印。在云南省率先运用信息化平台开展营商环境线上互动督办,在红河州首推“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为企业和群众解决各类问题。围绕“零跑腿”和“只跑一次”的工作目标,207个政务服务事项“秒批秒办”,数字赋能“智慧政务”,1073个事项实现100%网上办,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打造“快批快办”的项目审批模式,政府投资项目、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时间压减至50、20个工作日。在红河州率先启动不动产登记数字化工作,推行“三即三办”改革。“领照即开业”,降低市场主体交易成本;“交地即开工”,建设项目“提速办”;“交房即交证”,不动产权“无忧办”,2022年30%以上新开工房地产开发项目已实现“左手交房、右手递本”。五是多方联动凝聚合力。吸纳行业协会(商会)、金融机构、各类市场主体等力量,成立“蒙自市优化营商环境产业联盟”,创新“工商联(商会)企业家兼职副主席、副会长轮值工作”新机制,青年创新创业协会、青年企业家商会等相继创立,召开政企圆桌恳谈会11次、“一对一”企业座谈会92次,政府、商协会、银行和企业实现多向奔赴、共同发力。
二、关于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市场主体培育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以及州委、州政府工作要求,聚焦力争 2022 年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达到 109 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达到 29 家目标任务,多措并举,狠抓市场主体培育工作。
(一)优化审批流程,营造宽松市场准入环境。一是设立企业开办专区“蒙自市中小微企业之家”,实现企业登记、印章刻制、申领发票、社保登记、公积金办理、银行开户登记一窗采集,同步办理。开办企业时间压缩到8个工作小时办结,自启动以来,共办理新设企业4401户,银行开户305户,税务登记202户,免费刊刻公章242套。二是推广电子营业执照的运用,企业通过手机等载有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程序的智能移动终端,自行从电子营业执照库领取、下载,或使用营业执照。三是开通企业注销服务专区,实行企业简易注销。优化注销流程,降低注销成本,为企业提供免费发布注销公告途径。四是精简材料,减少注销登记提交文件。企业办理注销时,不再收取清算组备案通知书和报纸公告样张等材料;五是优化涉税注销业务。“一网”可以获知各部门办理流程、进度和结果。目前,已办理简易注销登记233户。六是与全省同步上线启用“个体工商户智能化开办”系统,实现“智能化申请、标准化填报、自动化审批”全程无人工干预办理模式,2023年上半年来,通过“个体工商户智能化开办”系统共办理1780户。
(二)认真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市场主体办事成本。一是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制定《蒙自市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工作方案》承接71项中央层面涉企经营许可事项,2项省级层面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自“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启动以来,“直接取消审批”45项,办理“审批改为备案”共 1944件;“实行告知承诺”1518件;“优化审批服务”5219件。惠及户数8726户。二是实施“审核合一,一人通办”制度。将企业登记全程均由同一登记人员负责受理、审查、核准等各环节业务。三是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行市场主体住所(营业场所、经营场所、主要经营场所)使用证明事项告知承诺。无需提交房产证明和租房合同。四是推行“多证合一”改革。涉及22个部门40项信息采集,集中指导企业在登记环节一并填报、采集政府部门共享信息,企业无需再到审批部门进行备案登记。
截至2023年6月24日,全市实有市场主体70869户,较2022年底净增4614户(其中:企业15458户,较2022年底净增1253户;个体工商户54993户,较2022年底净增335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18户,较2022年底增加6户)完成上级下达净增目标任务数的21.17%。全市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20户,较2022年底增加7户,增长6.19%。每千人拥有企业26户,与2022年底相比增加2户,增长8.33%。“个转企”完成293户,完成2023年净增418户目标的70.10%。综合当前全市市场主体培育总体情况看,随着各项助企纾困措施的落地见效和税费优惠政策的持续发力,蒙自辖区市场主体生产经营信心得到有效提振,市场主体总量稳定增长。
三、关于健全机制,规范统计问题
制定印发《中共蒙自市委办公室 蒙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蒙自市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实施方案〉的通知》(蒙办发〔2022〕48号),聚焦“提升企业开办和简易注销效率;加强知识产权创新、保护和运用;健全完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提升劳动力市场监管水平;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升政府采购透明度;加强招投标管理;优化投资和工程项目审批;优化获得用水用气便利度;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持续优化纳税服务。提升获得信贷质效;提高合同执行效率;提高企业破产办理便利度。全面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提高包容普惠创新指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19项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五项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动落实。
一是健全协作分工机制。健全完善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工作协作分工机制,领导小组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制,由市长总负责。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市发改局,并设 5 个专项组,分别由各领域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相关指标牵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副组长单位负责协调落实本专项组组长工作要求,形成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专项组牵头负责、各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实行集体讨论重大问题会议制度,原则上每季度召开 1次会议,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由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副组长、成员参加,必要时可邀请其他有关单位人员参加。领导小组会议议题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建议,报领导小组组长确定。领导小组会议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议定事项,报领导小组组长签发。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各乡镇(街道)、市级各部门把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倍增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亲自研究部署和组织推动各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围绕优化政策体系、创新工作举措等开展调研,为市委、市政府决策和领导小组议事协调提供依据;紧密跟踪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改革要求,以及州对县市考核要求,量化目标设计,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培训指导,推动工作落实;及时梳理指标牵头单位在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形成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制定“一部门(单位)一清单”,动态监测问题整改和任务完成情况,形成“发现问题—汇总清单—落实整改—跟踪督查—考核问效”的工作闭环。各专项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细化各领域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标准、主要任务、具体措施和时间进度要求。
三是畅通政企沟通机制。各乡镇(街道)、各部门优化政企沟通方式,通过一线调研、政企恳谈、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实时掌握市场主体需求,及时做出响应;主要负责人和涉企涉商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加强与企业直接沟通联系,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健全问题发现反馈制度,线上线下收集市场主体意见建议,对市场主体反映的问题迅速核实情况、及时彻底整改、反馈整改结果。健全干部挂联服务民营企业制度,常态化开展干部联系企业活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构建法治保障机制,加强政策法规宣传解读,坚决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形成依法保障诚实守信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良好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四是完善督查问效机制。把营商环境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综合考评,作为确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等次、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和干部提拔使用、职级晋升的重要参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统计监测、实地调研及调度推进会等方式,对领导小组议定事项推进情况进行跟踪督促,推动工作落实。加大专项督查力度,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范围,强化纪检监察机关在营商环境建设有关领域的监督检查职能,督促职能部门履职尽责、持续改进作风。对工作落实到位、积极作为的,予以通报表扬;对落实工作进展缓慢,缺乏责任担当、服务意识等影响营商环境的,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
感谢市政协第三委员活动组对我市营商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