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0014348/2023-01474
-
发布机构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3-08-16
-
时效性有效
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对政协蒙自市第四届第二次会议第57号提案的答复
陈翠珠委员:
你在政协蒙自市第四届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绿色乡村振兴的建议》第57号提案,市政府已转交我们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蒙自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个,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个;各级非遗项目119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1名;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个,其中2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个。现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2家、非星级宾馆酒店443家,客房数22511间、床位数42702张,旅游住宿设施床位总量在全州位居前列。有旅行社总社17家,旅行社分社3家和旅行社服务网点32个。旅游汽车服务公司2家,旅游客运车辆75辆。2022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680.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6亿元,分别同比上升10.24%和33.65%。
二、开展工作情况
你提出的关于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绿色乡村振兴的建议非常切合实际,为全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思路,我们非常重视。
(一)以规划为引领,结合资源优势,科学谋划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在组织编制蒙自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全市区域范国内乡村文化旅游市场、资源现状的分析研究与调查基础上,全市各乡镇(街道)乡村旅游发展均已纳入全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坚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重点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
目前,已成功创建碧色寨、仙景、永宁、大台子、白猛孔村为云南省旅游名村。全力整合旅游资源,强化旅游产品推介,先后建成石榴公园、过桥米线小镇、尼苏小镇、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建成米线小镇、大树寨夜市街区等特色商业街区和新安所窑房村、西南联大蒙自先锋书店等一批乡村旅游产品和网红打卡点。
(二)突出本地特色,引领带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依托“观光、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体验”等旅游品牌、把观光、生态、休闲、养生、养老、康体等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同时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根据资源特色和自身优势,着力打造生态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体验型、农事参与型、蔬果观赏型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点),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从单一休闲型向集文化、风景、娱乐、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复合型转变,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知名度。依托蒙自过桥米线、新安所蒸肉饭、芷村羊汤锅、新安所石榴、期路白大枇杷、草坝镇马桑等丰富的果蔬资源,以乡村振兴为契机,鼓励芷村、草坝、新安所等乡镇(街道)大力发展农家乐、采摘园,开发果园采摘、农家体验等养生度假、农业休闲、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产品,助推乡村振兴。
(三)加速产业融合,推进“旅游+”提质发展。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把过桥米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蒙自过桥米线在南宁首届世界米粉大会大放异彩,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桥米线产业链;文化旅游日趋融合,碧色寨、查尼皮创成4A级景区,蒙自石榴和过桥米线小镇登上央视荧屏,碧色寨滇越铁路小镇业态更加丰富。以25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农文旅融合、联动发展;以龙谷湖生态茶庄园、天佑养生药业等一批康体养生旅游项目为基础,推出“旅游+康体养生”等旅游产品系列;以“文旅+金融”的模式力争把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项目打造成为规划领先、底蕴深厚、品牌响亮、效益明显的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产业要素聚集,不断拓展和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品质。
(四)提升乡村旅游,实施全域旅游富民工程
加快旅游特色村、民族特色村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建设,加快发展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层次较高的精品旅游农庄和都市农庄,将全市范围内全域旅游要素全面进行整合,打造产业集聚、旅游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示范平台,延伸产业链和提升旅游附加值。
大力发展西北勒苹果、芷村和期路白枇杷、草坝马桑及蔬菜等特色种植业,重点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围绕自助自驾游、休闲旅游、康体健身、养生养老、露营休闲等旅游市场新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民俗文化深度挖掘,提升蒙自人文魅力。举办祭龙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山节三大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体验传统民俗、倡导文明新风。承办全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不断加大《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洞经音乐》《蒙自鱼鳞片吹奏》《蒙自彝族高山腔》《彝族服饰》等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力度,目前全市有彝族、苗族、壮族文化传习馆(传承基地)14个,各级非遗项目达119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1名。积极创作文艺精品,《再现芳华·碧色寨》《不忘初心·查尼皮》《记住乡愁·桥之情》相继公演;倾心打造具有蒙自韵味歌曲《天下一碗美名扬》,通过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造周末剧场,“活力蒙自”名片更加响亮,使文化艺术作品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尼苏小镇引进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和银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发了彝族剪纸刺绣和银壶、银饰品等特色商品。
(六)健全完善机制,着力规范乡村文化旅游发展
切实加强对乡村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重点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观念,不断提高乡村文化旅游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通过给农家乐、乡村酒店评定星级正向激励、开展诚信评价促进乡村文化旅游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蒙自富源辽阔,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民风质朴,四季阳光充足。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经济,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将联合乡镇村等积极动员,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鼓励农户通过办小餐厅、小民宿和销售绿色农产品,参与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收入来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开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规模化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其它休闲旅游项目发展。
通过广泛宣传,营造发展氖围,把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终目标考评,增强乡镇(街道)责任意识。同时,我们也会积极向上多渠道筹集争取资金,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不断巩固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加快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增强乡村旅游功能和价值内涵,助推蒙自乡村振兴。
感谢你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