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0014348/2023-02297
-
发布机构蒙自市农业农村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3-07-24
-
时效性有效
对政协蒙自市第四届第二次会议第117号提案的答复
文永峰、李靖两位委员:
你们在蒙自市第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全市集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建议》第117号提案,市政府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我市将始终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走深走实。
一是坚持以持续整治巩固提升为目标,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常态长效管理。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为契机,以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以建设美丽村庄、美丽庭院为抓手,已编制《蒙自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方案(2021—2025年》,到2025年,全市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0%以上,及时清理厕所粪污还田还地,杜绝直排,做好农村公厕的日常管护和保洁监管,方便群众如厕。常住户100户以上自然村卫生公厕全覆盖。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收集处理率分别达60%、30%,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100%,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就地消纳的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镇区、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村庄力争全覆盖;“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任务总数80个,覆盖率达8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拨政协提案专项资金三万元用于配备垃圾箱、垃圾扫清运工具和设备,保障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需要,建设清洁家园、美丽乡村。
二是坚持项目先行示范引领,学习领会浙江“千万工程”内涵。继续谋划和实施一批《蒙自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工程》,重点推进水环境治理、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进一步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所有项目均围绕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工程进行建设,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不断深化,成果不断巩固和提升,通过示范引领,拉高标杆,打造亮点,以创建美丽乡村、绿美村庄示范村、示范片、示范镇为重要载体,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各美其美,城乡融合、治理有效。
三是保持工作定力,在宣传发动上不停步不断档。引导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环境维护和治理,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大力实施“三清一改”,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全面落实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不断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下大力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下功夫着眼发现新问题拓展新思路,有序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向户延伸,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切实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深入推进村庄亮化、绿化、美化,越来越多的村庄乡村规划务实管用、自然村风貌各具特色,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农村人居环境“升级版”,突出乡土风情、民族特色、地域特点,保持肌理、保存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引领示范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活家园,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
四是健全治理机制,持续整治促提升。突出党建引领、农民主体,完善“门前三包”责任制,结合“清洁家园荣誉超市”“2343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整治”,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一革除、两防范、两促进”为重点,避免出现“上热下凉”问题,撬动干部、群众、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以“家庭卫生、个人卫生、村庄卫生”为重点,建设“清洁家园”形成“天天扫、人人扫、争着扫”环境卫生整治常态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杜绝“干部干,群众看”,激发内生动力,为培育宜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建立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管护运行长效制度,加强基础设施日常管理,逐步实现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逐步探索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
五是坚持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发挥各乡镇(街道)、各职能部门职能作用,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整治原则,既要调集精兵强将,自始至终抓好职责范围的整治工作,也要密切配合,服从牵头单位及牵头领导的调度指挥,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健康县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政府中心工作,加快推动村庄公厕提升改造、生活垃圾处理中转站、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安全饮水项目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整治项目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社会参与的原则,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生态建设投入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化水平。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管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感谢你们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