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索引号
    000014348/2019-03063
  • 发布机构
    市人社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9-10-29
  • 时效性
    有效

实现就业增强信心 勤劳致富改变命运

   市人社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社行业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求,实施“2225”脱贫模式,把就业扶贫作为全市脱贫攻坚五项主要措施之一,立足就业扶贫和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定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上来。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全年工作重点抓牢抓实,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培养劳务经济人等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有力推动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人口情况

  目前我市乡村人口数298333人,农村劳动力人数16866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5467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4467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3743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9678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576人。自2016年来,通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就业扶贫精准发力,我市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化规模不断突破和发展,转移就业人数呈现跨越式态势增长。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去向分布情况

  1、截至目前,全市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外地转移24928人,本地转移54750人;贫困劳动力外地转移15421人、本地转移8155人。

  2、从就业去向看,就近就地转移是我市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去向;从就业方式看,我市农村劳动力更多选择灵活就业。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抓好政策落实“切入点”,提升贫困群众脱贫动力。

  1、制定工作方案,有序实施转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分工,除省州级扶贫政策以外,在市级方面还出台《蒙自市“精准脱贫+转移就业”实施方案》、《蒙自市2019年“以奖代补”实施方案(试行)》等就业帮扶政策文件,有序组织开展技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提升我市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技能,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加快转移就业脱贫步伐。

  2、积极开发乡村公岗、建设扶贫车间,吸纳安置就近转移。一是鼓励引导本地企业成立扶贫车间积极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截至目前已吸纳15家企业成为扶贫基地(车间),共就地就近就业吸纳贫困劳动力141人,发放就业扶贫车间一次性奖励3.1万元;二是积极指导各乡镇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为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安置岗位就业,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主动脱贫,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加收入,截至目前已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置385人,发放补贴50.73万元。积极促进就业补贴、乡村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创业扶持补贴等扶贫政策落地,确保上级有决策政策,我局有执行落实,使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得到了有序推进。

  3、有效落实奖补措施,激励外出转移。对跨省外出务工、稳定就业三个月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给予一次性交通补助。截至目前已对符合条件的36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1.54万元。

  (二)抓好转移就业“关键点”,拓展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1、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坚持服务下沉。一是联合多部门组织省内外企业参加各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共计12场,累计350余家用人单位亲临会场,岗位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信息产业等各类就业岗位8300余个,累计入场人9000余人,政策咨询人数370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000余份二是鼓励有条件贫困劳动力发展自身动力,实现就业创业,开辟脱贫增收新路,2019年发放136名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1729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名,金额68万元)。

  2、设立对外工作站,做好维权服务。2019年5月分别在江苏昆山、广东深圳建立蒙自市对外合作工作站为省外企业用工信息的收集提供和外出人员转移安置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维权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3、强化技能扶贫,提升职业技能。结合各乡镇农村劳动力的意愿和当地种养殖习惯,对有意愿的人员采用“送下去”方式进行送培下乡、送教上门,同时开展订单、定向式培训,有针对性的进行转移就业。截至目前,我市共开展各类培训23086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8273人),其中技能培训104期4882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847人);二是在各乡镇组织开展劳务经纪人业务培训11期6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78人),建立起了“企业+劳务经济人+就业平台”对接的模式,推动我市农村劳动力有序化、组织化、规模化转移就业。

  4、创建劳务输出新模式,壮大协作队伍。一是2019年实施“两金三保”劳务协作模式,在各乡镇将劳务经纪人培养和建设劳务合作社作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一个新的突破口,推动农村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二是促进贫困劳动力有组织输出及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在部分乡镇(街道)由村党总支或村委会牵头组建成立农业综合服务部,实现农业综合服务部发展劳务产业的合法经营。截至目前已在冷泉镇、鸣鹫镇、新安所镇等乡镇成立7家劳务合作联社。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1、劳务输出利益联结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以亲友帮带和自发外出为主,“两金三保”劳务协作输出模式初步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劳务合作社的利益共享还未充分发挥市场效能。

  2、劳务输出的政策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目前我市无沪滇劳务协作对口帮扶资金支持,同时非建档立卡劳动力外出务工无法享受上级就业补助资金支持,不利于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及适应能力较差,外出务工因不能适应外地环境和气候放弃务工机会,半途而废;并且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短期内难以改变,对就业环境、薪资待遇期望值过高,对于介绍、安排的工作不满意,时间干不长。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持续开发建设扶贫基地(车间),引导和鼓励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二是大力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解决“一有两无”人员就业困难。

  三是深入推广实施好“两金三保”劳务输出模式,有效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劳务合作社的利益共享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