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0014348/2021-02231
-
发布机构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1-07-28
-
时效性有效
对蒙自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笫37号建议的答复
你在蒙自市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把蒙自打造成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议》第37号建议,市政府已转交我们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尽快推进红寨马鹿洞遗迹公园建设。把马鹿洞遗迹保护保护好建设好,为了更好的保护马鹿洞遗址,建议有关部门把马鹿洞遗址生态保护区建设为一个以早期人类遗址考古研究为主的考古学基地,青少年人文科普教育基地,生态旅游公园及城市郊野公园。建设这座公园即是对蒙自城市公园体系建设的完善,同时也开展附近荒山的绿化美化,对建设园林城市也是有力的推进的建议。
马鹿洞遗址位于蒙自市文澜镇红寨村委会杨干寨黄家山,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马鹿洞洞口高出蒙自坝约15米,开口于西南方向。洞口宽8.2米,高9.5米,深3米以上。遗址分布面积200余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5米。1989年5月,村民在黄家山采石时发现,1989年进行发掘,出土了3具人类头骨化石、动物化石及打制石器、角制品等,并发现了用火遗迹。动物化石中以鹿类最多,故名马鹿洞。经云南省地震局实验室碳14测定:马鹿洞遗址的年代为距今一万余年,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2008年至2014年,中澳专家合作对马鹿洞遗址遗址进行了再次清理,并做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影响。1991年1月公布为红河州第三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现遗址洞口已回填保护,并划定了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安装了文物保护标志碑。
为深入挖掘蒙自文化,我市于2016年9月委托设计单位编制了《云南省蒙自市马鹿洞古人类遗址乐园概念规划》,拟以马鹿洞遗址为核心、为依托,在保护好马鹿洞遗址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利用,以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蒙自文旅融合发展。目前,该项目列入南部半山开发项目中。
二、开展乡村旅游公路的建设,通过栽种适宜的景观树种,把乡村道路打造成连接城乡的交通线,景观线,旅游线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振兴乡村产业发展,推动生态村生态乡向旅游村旅游乡发展的建议。
依托旅游产业专项规划,科学谋划乡村旅游公路建设。依托农村公路通畅通达工程,形成相应景区和旅游特色村的交通路网。以县乡公路及乡村公路为基础,有效衔接城市、乡村和各旅游区的多层次交通运输网络。配合“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积极规划蒙自段乡村旅游线路。全域旅游规划中已规划休闲度假旅游线路(碧色寨滇越铁路历史文化公园—南湖公园—石榴公园(米线小镇)、生态乡村旅游线路(草坝镇碧色寨村—雨过铺永宁村—大台子村、户外徒步线路(红色之旅:小东山—查尼皮徒步线路、百年滇越铁路徒步线路:碧色寨—黑龙潭—芷村火车站等3条乡村旅游线路。现通往碧色寨的蒙草线公路两旁已统一种植蓝花楹,在花开的季节将形成一条景观路。
三、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振兴乡村经济,采取“乡镇吹哨,部门报到”的形式。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园林下乡,技术下乡,景观建设向农村推进。通过扎实的园林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把气候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变成园林景观,打造旅游热点,带动旅游发展,让农民在家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建议
一是以提升乡村旅游为目标,实施全域旅游富民工程,加快旅游城镇、旅游特色村、民族特色村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建设,加快发展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层次较高的精品旅游农庄和都市农庄,我市石榴公园、雨过铺猕猴桃基地正在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积极创建省级花田(农业)示范基地,形成要素集合、产业集聚、旅游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示范平台,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和提升旅游附加值。二是以创建旅游名镇、名村工作为契机,加快旅游示范村的建设。2020年,碧色寨村、仙景村、大台子村、永宁村、白猛孔村已创建成为旅游名村,查尼皮村、龙泉寨、麒麟村计划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积极创建省级旅游名村。三是积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大力发展石榴、枇杷、小蜜枣、山里红苹果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重点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围绕自助自驾游、修闲旅游、康体健身、养生养老、露营休闲等旅游市场新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