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0014348/2021-02222
-
发布机构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21-07-28
-
时效性有效
对政协蒙自市三届五次会议笫55号提案的答复
你在政协蒙自市三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动蒙自市农村文化振兴的建议》第55号提案,市政府已转交我们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当前,全市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其中国家标准一级站3个,二级站2个,三级站3个,未达标3个,新成立2个街道无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7个,覆盖率达100%。13个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共有编制45人,在职职工40人。10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岗位各设置1名兼职工作人员。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体运行情况良好,是我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平台,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基层党组织凝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认真听取各位委员意见建议,并反馈至涉及各单位,同时将各位委员意见建议融合在工作思路中,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十四五”期间,在保障各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年5万元免开经费前提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推动镇(乡)、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文化广场、乡村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有条件的村寨利用闲置房舍打造乡村文化站,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新格局,实现市区、街道、镇(乡)、村多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二是结合“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文化服务”开展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以点带面推动夜间文化繁荣发展。今年来已开展6期洞经音乐展演,10期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累计培训2000余名基层文艺骨干。接下来还将对全市其余街道乡镇基层文艺骨干开展20期培训和社区专项培训,预计培训4000人。目前,我市每个乡镇(街道)都至少有一支文艺队,一些坝区乡镇(街道)文艺队已覆盖至村委会(社区)一级。
三是利用已组建的“轻骑兵式”文化文艺小分队,结合“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送戏下乡”和等活动,农村非遗展演展示、戏曲进乡村、“广场舞展演”等大型特色群众文化等活动,每年完成惠民演出60场次,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同时鼓励各乡镇(街道)在疫情防控要求下,依托乡镇(街道)文艺队伍,结合各自实际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做好各类宣传,并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补助。
四是以水果、蔬菜、花卉、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为重点,立足于整村、整镇推进,继续加强指导服务,突出优势特色,延长产业链条,示范带动更大范围的乡土特色产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蒙自石榴”、“蒙自过桥米线”、“蒙自大枇杷”等地理标志基础上,继续培育申报“西北勒苹果”等地理标志产品,深入挖掘石榴传统和现代文化内涵,把70%以上上级扶贫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时认真落实好红河州“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引领农村文化新风尚,实现乡村振兴。
五是推动形成《乡村振兴文化纲要》,抓实农村群众道德教育。在市文明办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带领下,常态化开展文化文艺下乡活动,并按照每三年评选一次的要求,持续推进我市“文明村镇”“道德模范”评选,以榜样的力量引领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市民政部门基层政权工作职责,计划于7月份完成“村两委”换届后的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同时深入推进我市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六是想方设法多渠道争取经费,持续推进农村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重点建设永宁村彝族刺绣馆提升改造、白马亭苗族文化传习馆提升改造、五里冲哈尼水碾茶体验馆、新安所历史建筑博览馆、西北勒彝族(仆拉)服饰馆等内容,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强化文化认同和教化功能,引导农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觉。
感谢你们对我市农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