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0014348/2019-03106
-
发布机构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2019-10-31
-
时效性有效
关于对政协蒙自市三届三次会议第96号提案答复
冯桂梅等3位委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利用与开发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你们在政协蒙自市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对蒙自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建议》第96号提案,市政府已转交我们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蒙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在蒙自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关心及蒙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努力下,蒙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有限的条件下创新思路,为“非遗”保护工作作出了积极努力,目前蒙自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2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5项。蒙自市非遗保护工作正在稳步走上一个新台阶。
二、关于提案者对本案实施建议的答复
(一)加大非遗文化宣传,普及非遗文化知识
结合蒙自实际,关于冯桂梅等3位委员提出的“让非遗文化宣传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把非遗宣传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要内容”的建议,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自2009年起就已陆续加强相关方面工作,利用各种契机,扩大宣传面,让非遗保护深入人心,走进校园,以雨过铺永宁村小学为例,现已加入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宣传教育我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在宣传普及方面,仅2018年,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开展“非遗”项目洞经音乐表彰奖励工作,表彰了市级5名先进集体,10名先进个人,13名优秀负责人,23名优秀传承人;与红河学院合作,通过省民宗委渠道,已申报“彝族高山腔”的项目经费,同时完成《蒙自过桥米线》书籍大纲编撰工作;创作非遗作品《过桥有缘》入选云南省曲艺展演。仅2019年上半年,在云南省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中,组织彝族舞蹈《送嫁》、彝族舞蹈《三步弦》、彝族舞蹈《霸王缏》、鱼鳞片吹奏,4个“非遗”文艺节目,两支文艺队共28人参加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同时完成了第八批省保、第八批国保的“两遗”勘察测绘、材料撰写、组织申报工作;在旅游景区开展专题宣传活动6次,设置宣传标语110条,发放旅游奖品107份,为景点游客提供讲解服务12.1608万人次;结合以元旦、春节、五一、端午等重要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力蒙自”系列活动,2019年上半年共开展4次,19项活动,136场次,节庆期间与各商家联合举办了“非遗”项目展览、展示、展演、手机网络现场直播活动等多项组织工作,均取得不错成效。
(二)建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或展示中心,让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一方面,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按照文化创意小镇的方向,一是重点完善了以彝族文化为亮点的尼苏小镇的产业配套和服务管理,目前已落地一家民族刺绣企业和银手工艺品加工企业。并积极组织红河云之礼文化礼品有限公司、蒙自市银壶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南湖缘过桥米线有限公司参加文创产品展示,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民族文化产业,融入非遗文化特色,彰显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的传统性、民间性、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同时,充分发挥蒙自市红河学院的人才资源优势,加强校地合作,整合人力资源,签订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合作协议,围绕蒙自的非遗及民族文化元素创意设计多个系列的文创产品。二是重点打造了过桥米线小镇及其中的过桥米线传习馆。其中“蒙自过桥米线传习馆”展览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展出蒙自过桥米线的诞生及背景;第二部分展出蒙自过桥米线的工艺、传承及保护。展览集版面、场景、声光电、体验店等形式,在注重史实的基础上力求活态的反映过桥米线独特饮食,让观众较全面的了解过桥米线饮食文化。
另一方面,为了挖掘各村的历史文化资源,用乡村记忆馆的形式,展示和宣传本村的历史文化,民间技艺,让祖先留下的璀璨文化后继有人、发扬光大,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留住乡愁,传承和弘扬历史,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各乡镇结合实际,深度挖掘整合乡镇历史资源,突显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特色,积极建设了乡村记忆馆,截止2019年已完成乡村记忆馆建设16个,其中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均在其中得到展示与保护,为当地群众进行体验、传授、学术交流等提供了物质场地。
(三)充分发挥非遗在城镇化建设和旅游景区开发中的作用
为发挥非遗在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积极作用,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目前已争取蒙自海关旧址消防经费401万元、周家大院消防经费228万元,已开展招投标工作,将进场施工。同时现已争取308万元文物保护资金投入新安所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的修缮,准备开工;蒙自文庙核心部分大成殿修缮、左右两庑恢复及环境整治工程也以顺利推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协作,与相关文物管理、民族宗教、乡镇政府等部门及紧密配合、与旅游文化巧妙结合,争取相关项目经费,重点扶持新安所老城区汉族文保护区、芷村石马脚壮族文化保护区、冷泉三步弦彝族三步弦之乡等民族特色浓郁的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保护活动。
(四)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更好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
关于冯桂梅等3位委员在提案中提到地把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传承人王丽珠开设的“华光过桥米线店”打造成古色古香庭院环境,配上中式餐桌,穿上传统汉服等意见,我局大体表示赞同,但也有其他不同意见。首先,过桥米线饮食文化发源于明末清初,从清朝期开始不断完善,直至现代最终成为雄冠南滇、享誉海内外的地方名特食品,因此身着汉服并不符合其历史渊源,更无法体现出其文化内涵,同时,我市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尤其是彝族众多,当地的地域民族特色也并非汉族,因此关于文化内涵应如何更好体现,还有待商议。但另一方面,待国家级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手工艺传承人王丽珠选定过桥米线经营的新址后,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会对其装修提出一些建议、并进行指导,对员工进行相应培训,以其为试点,营造一批有浓厚蒙自过桥米线文化氛围的代表店,让宾客充分感受蒙自过桥米线历史及当地文化魅力。
感谢你们对我市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蒙自市文化和旅游局
2019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