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索引号
    000014348/2018-04787
  • 发布机构
    蒙自市文体旅广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18-11-07
  • 时效性
    有效

蒙自市文体旅广局对政协蒙自市第三届第二次会议笫97号提案的答复

陈雯等5委员: 

  你们在政协蒙自市第三届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蒙自市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建议》第97号提案,市政府已转交我局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收到这个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即是民族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纽带和祖国统一的基础,对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蒙自市居住着汉、彝、苗、壮、回等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多年来,蒙自市文化馆在市文化体育旅游广播电视局的领导下,与市民宗局、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协调,为保护民族文化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从思想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 

  我市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加强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加大对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保护传播,扩大宣传提升影响力和传承力。 

  一是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1个,省级4个,州级12个、市级9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州级23人,市级136人。去年年底,我局组织市文化馆非遗专干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积极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99人,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去年,我市的彝族高山腔、鱼麟片吹奏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是提升非遗文化品牌。为传承和弘扬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市把洞经音乐作为一项重要文化品牌进行提升和宣传,近年来举办了四届“洞经之春”洞经展演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洞经乐队到蒙自开展交流活动;并编撰了《蒙自洞经音乐调查》一书,目前我市的洞经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洞经音乐也越来越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其次,大力弘扬和传承蒙自过桥米线文化。通过精心推荐评审出8家蒙自过桥米线品牌店,作为蒙自过桥米线的示范店,扩大蒙自过桥米线的知名度;其次,通过创作舞蹈《蒙自过桥米线的传说》、大型舞蹈《天下一碗多籽多福》、歌曲《天下一碗美名扬》等文艺作品,提升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再次,结合我市实际,今年,我市举办了第五届中国蒙自过桥米线节暨第十五届石榴节,在节日期间举办蒙自过桥米线专场文艺演出和蒙自过桥米线文化展示活动;让游客体验米线木榨机现场榨米线的过程,让来蒙自的游客亲身感受和体验蒙自过桥米线文化,进一步扩大了宣传面,提升了蒙自过桥米线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物保护利用工程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扎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切实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近年来,累计投入文物保护、维修资金4500余万元,完成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抢救维修工程23项,建成文博陈列室馆3个(蒙自海关陈列室、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蒙自望云民博馆),投入3000万元完成了对蒙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近现代历史建筑、西南联大旧址、园林古建筑保存丰富的南湖片区的保护建设。投入1400多万元,对国家级文保单位碧色寨火车站11个点进行修缮。投入经费350万元,修缮了查尼皮云南省一大会址,开辟了云南党史文化“红色旅游线”,至今已接待观众30余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作用。此外,朱德旧居、昭忠祠的修缮及开发利用工作已将列入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今年,蒙自海关陈列室布展完毕,正式开馆;期路白杨增新故居修缮完毕正在进行陈列布展设计工作;蒙自过桥米线传习馆(博物馆)正在建设过程中。国家级传统村落碧色寨成功申报为云南特色小镇项目;今年争取到文物修缮经费300万元,对新安所镇省级文物保护群进行修缮。争取到文物消防经费80万元,分别对鸣鹫镇缘狮洞、新安所镇文物进行文物消防安全建设。规划编制了《马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乐园设计方案》,方案正在修改过程中。  

  (三)历史名人文艺传播工程 

  我市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采用广播、电视等文艺手段,深入宣传我州历史名人。我市电视台开设了历史人物传记专栏,播放了《西南联大朱自清》、《淡水同知曹士桂》、《哈尼女英雄卢梅贝》、《蒙自豪绅周伯斋》、《中共迤南组织创始人杜涛》、《正直敢言尹壮图》、《封疆大吏杨增新》等宣传片,共宣传历史文化名人35人,推动历史名人思想文化资源融入当代,扩大影响。此外,我市还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方式宣传我市的文化,以“活力蒙自”系列活动为期间,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宣传氛围。 

  二、通过政府部门有意识地统筹并建立长效机制,并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和政策支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每年从市级财政拨付10万元,作为我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经费;每年拨付10万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经费。以“活力蒙自”系列活动为期间,每年拨付近800万元的活动经费,作为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经费。 

  三、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民族文化知识宣传和教育,促进学校、家庭、社区三方交流 

  一是成立非遗传承试点。成立了雨过铺永宁小学彝族文化传承试点;红河州雨过铺永宁村彝族花灯传承试点;挂牌成立东村人寿寺、军华寺洞经音乐传承试点。2016年在雨过铺永宁村中心学习成立彝族语言传承试点,把市民宗局、市彝学会编撰的《蒙自彝族(尼苏)语汇》这本书作为学习彝族语言的教学课程,进行民族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城区民族文化的宣传。在市区,蒙自四中、蒙自二小银河校区,结合红河州创建民族示范州建设,城区部分小学已经把彝族《霸王鞭》纳入学生课间操的一个内容。其次,蒙自二小定制了民族校服,并对各少数民族美食、民族风俗习惯等为主题开展了特色鲜明的主题队会,进一步宣传了各民族的文化,也使学生们懂得各民族要互相团结,共同进步的团结意识。 

  四、今后的打算 

  今后,我局将继续深入挖掘蒙自民族文化内涵,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创新思路,通过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在蒙自二小开设新的民族文化传承点,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继续搭建平台,同时在保留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及积极争取建设资金 

  感谢你们对文化工作的关心支持,今后请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蒙自市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18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