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索引号
    000014348/2022-01804
  • 发布机构
    蒙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2-07-20
  • 时效性
    有效

彝绣产业奏响乡村振兴曲

  “以前彝族妇女风里来雨里去,挣钱很辛苦。如今政府重视彝绣产业的发展,我们在家里就能绣花,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这是彝族妇女同胞们的福音。”这番话,是蒙自市96岁高龄的彝族剪纸刺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普庆英老人的心里话,同时也道出了广大彝族妇女的心声。
  近年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坚持把发展彝绣产业与保护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相结合,与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深度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潜力,以彝绣产业振兴、民族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2017年,“云南民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蒙自市彝族聚居地雨过铺街道大台子村,2018年,该公司被命名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主要开展保护与传承民族服饰文化“彝绣技艺”,组织彝族剪纸、刺绣培训等活动,并将优秀服饰、绣品推送销售。在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的展厅里,摆满服装、提包、配饰等一件件民族刺绣产品。该基地负责人李丽琼说:“我们的彝绣产品远销重庆、上海、北京等地,彝绣产业正在逐渐发展壮大。我们将聚焦彝绣品牌的提升和推广,让这朵民族团结致富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蒙自市坚持“传统和现代结合、创意和实践结合、传承和创新结合”的彝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公司+基地+绣娘+订单”模式,以“彝绣进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等为阵地,共为红河州各县市培训彝绣技能20余期6000多人次,通过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培训,让传承人提升彝族刺绣技艺,增进民族团结,激活民族民间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以推动妇女居家就业为抓手,服务“绣娘”创业就业,广大妇女凭借“彝绣技艺”,不出村、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增加收入,让指尖技艺变现为指尖经济,绣娘们的美好生活在一针一线地刺绣下绘就出来。雨过铺街道大台子村绣娘李叶佳说:“我学习刺绣,不用到外地打工,可以居家就业,每个月有三千多元收入,方便照顾家庭和孩子。”
  绣娘们把“民族元素融入时尚”,绘就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先后创作了手提包、壁挂、香囊、服装等十余款特色产品。其中:“花围腰口金包”“花围腰玉环皮包”“虎头筒包”“尼苏少女彝族服装”等多件作品已经获得专利。“尼苏刺绣壁挂”荣获2019年第一届云南“工匠杯”金奖,“花围腰刺绣口金包”荣获“2019国际旅游商品大赛”银奖,“从远古走来”彝族服装获得“创意云南2019文创作品大赛”银奖、“尼苏少女”获铜奖,“秋姿孰爽”、“蝴蝶生态”分别获得“大美红土地”文创铜奖,其余作品获创意奖、优秀奖若干。
  彝绣产业的发展,让广大妇女在致富路上一展巾帼风采,彝族妇女通过一双巧手,绣出了斑斓色彩,更绣出了一幅民族团结、和乐共建的美好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