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索引号
    000014348/2024-01625
  • 发布机构
    蒙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4-06-28
  • 时效性
    有效

百年石榴产业绘出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在蒙自,不论是街道(乡镇),还是坝区、山区,各民族群众手足相亲、携手共建幸福美丽家园,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昂扬姿态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成为和谐生动、催人奋进的画卷。走进坐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州级文明村”和“全国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等殊荣的新安所小红寨村。该村以着力构建石榴籽民族团结矩阵,引导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焕发民族团结进步生机。
  ——百年石榴籽的发展之路
  如果要讲民族团结进步,就要讲石榴产业发展之路,首先还得从小红寨村的故事讲起,该村隶属于蒙自市新安所街道大新寨村委会,位于新安所街道东北方向,国土面积0.6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汉、苗、壮族等为主体民族构成的少数民族村。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蒙自石榴还处在房前屋后,广泛零星的种植状态,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政策鼓励大力支持发展水果经济。新安所高光明等一大批热爱家乡的能人志士,投身于科技为农、兴农事业,成立新安所镇生态农业研究会,率先统筹综合利用立体化,实现石榴生态农业良性循环。
  ——百年石榴籽的“同心”之光
  带着石榴产业发展的历史之源这个问题,我们走近了当时时任石榴培训总组长的高光明退休老同志。1995年3月,高光明亲自到小红寨为村民们讲授石榴栽培修剪技术培训,当时仅108亩石榴地,培训人员从8岁到76岁,培训后从当年收入8万到16万、30万、45万数倍增长,极大地促进小红寨石榴科技成果转化。在实践中总结出,石榴修剪26字真言:“修剪标准,左右不影响,上下不重叠,枝枝照光,果果向阳;技法:撑,拉,吊,剪,扭,揉,环剥。”1998年,新安所镇荣获云南省第一个科技达标镇,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
  高光明向我们叙说蒙自石榴发展历程,新安所从包产到户全镇石榴面积仅1065亩,到掀起经济林果产业发展的热潮,顿时在蒙自这片红土地上大面积种植甜绿籽石榴,如今,蒙自石榴种植面积达14万亩,品种众多,规模逐年壮大并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通过抓龙头、建基地、拓市场、创品牌,促进果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果品产业化建设,所获尊荣从云南省优质水果、116株蒙自石榴树移栽于钓鱼台国宾馆、“奥运专供石榴”、中国石榴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最后到中国石榴城荣誉。一路走来,这颗小小的石榴籽始终紧紧地抱在一起,硕果累累,多籽多福,共生共荣。
  ——百年石榴籽的民族之兴
  蒙自石榴品牌能有今天,离不开小红寨村这颗抱团敢闯敢试“民族同心圆”的功劳,更离不开像村里张跃伟一家三代的乡愁情怀。正如张跃伟所说,红寨村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村里不管哪家有事,不分民族,不分你我,互帮互助。在村规民约中规定,为了全村的共同繁荣发展,不管红白喜事,难事愁事,今天帮张家,明天帮李家,大家邻里互助一家亲。
  蒙生石榴从2008年成立至今,带动社员1200余户,社员覆盖25个村民小组,达到了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更好地为当地各族群众果农和消费者服务,促使社员增产增收。张跃伟之子张显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新时代蒙自石榴的创新代言新农人,他激动地说,正在打造蒙自石榴原生汁液深加工,创立品牌,来赢得广大群众和消费者的青睐,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林果乡村、生态家园”,坚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走绿色化、生态化、有机化、品牌化产业发展之路,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
  “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淀樱颗兮,榴齿含笑”。芳华正韵的蒙自石榴,正昂首奋进在“百年石榴籽,共绘同心圆”的新时代画卷上,一段段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广为传唱……今日之蒙自,各民族群众亲如手足,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正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