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州委常委、市委书记马文亮深入一线就蒙自道路绿化、蒙自哈尼小镇选址、红河州民族团结广场选址、过桥米线小镇建设、蒙自面山绿化、山岔河水库建设、冷泉特色集镇建设等项目进行调研。马文亮强调,建设生态蒙自、美丽蒙自,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加快项目工程建设,构建绿色生态屏障,是广大市民的期待,打造生态美丽蒙自,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成为普惠民生的福祉。
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市委统战部部长宗继伟,副市长蒋崇圣、周斌,市政协副主席李建国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在大屯海环湖东路,马文亮一行沿着已经建好的辅道边走边看,详细了解这条路的相关建设情况。目前,道路的主体工程已经建成完工通车,辅道还在进行一系列的收尾工作,但照明和绿化还没有全面铺开。马文亮指出,大屯海环湖东路是我市长桥海和大屯海两海开发的一条重要城市旅游观光大道,对沿线的开发以及个开蒙城市群的发展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马文亮强调,要按照州委、州政府推进林业生态绿州、景观美州、产业富州建设和加快推动“森林红河”建设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加快城市绿化、城市道路绿化、高速通道绿化、乡村道路绿化、沟渠、水库的绿化和城市面山绿化等工作,努力构建绿色通道 、景观走廊,不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马文亮要求相关负责单位要采取超常规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立即开展道路的照明和绿化工作,确保道路的畅通和有效运行。
据了解,继尼苏小镇之后,蒙自市又将新建一座具有红河州代表性的地域建筑“哈尼小镇”。哈尼小镇预计占地1500亩左右,建筑内容包括民族广场、哈尼博物馆、红河楼以及哈尼民居建筑群等。初步选址位于大屯海环湖东路附近区域,与建成的尼苏小镇相比邻,与天马路延长线与大屯海环湖东路形成内连外通,形成红河州独具特色的民居建设风格。在哈尼小镇选址现场,马文亮要求相关负责单位要根据人文环境、旅游文化定位、整体布局等理念,立即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和行动,尽快着手选址方案、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保证哈尼小镇如期开工建设。
在新安所过桥米线小镇建设现场,马文亮指出,蒙自现阶段在积极打造的石榴庄园、过桥米线小镇等城市旅游文化项目,是蒙自在加快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谋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项目的建设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马文亮强调,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蒙自旅游文化设施的开发建设工作,突出文化旅游、生态体验式旅游,要狠抓项目的施工和完工,保质保量加快项目进度,高质量高标准地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共同建设美好蒙自。
在磨盘山上,当马文亮看到一棵棵刚栽下去的马尾松在石头缝隙中成活生长时,显得格外高兴。马文亮站在高高磨盘山上,看着远处宽阔清晰而葱绿漂亮的蒙自城说到,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啊!蒙自山川秀美,美在城市,美在碧水蓝天。建设生态蒙自、美丽蒙自,是广大市民的期待,大地只有披上绿装,城市才会更美。马文亮指出,要加大实施中心城市面山绿化美化工程,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市生态环境,增加绿色资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工作思路,把蒙自的面山绿化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全力做好中心城市面山绿化美化工作,特别要加大对休闲公园、公路两旁、沟渠两旁、水库周边、城市面山等地的绿化工作力度,体现植物多样性,突出区域特色,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实现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相结合,构建绿色屏障,使全市的绿化覆盖率再上一个新的高点,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民生的福祉,更好的造福于蒙自的子孙万代。
在冷泉镇三岔河水库施工现场,马文亮详细了解库区周围水文地质、目前的建设进展及施工中的困难等情况,马文亮指出,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滇南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蒙自作为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最缺乏的就是水资源,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不惜一切代价想方设法解决城市发展用水问题,投入巨资,花大力气,实施水库建设工程,就是要让蒙自的发展走得更远更快。水库建设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惠及子孙千秋万代。三岔河水库建设工程对于确保流域内农田灌溉,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马文亮强调,“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水库建设的道理也是与其它建筑的道理是一样,基础打不好,到水库建成蓄水后出现渗漏甚至是蓄不上水时就来不及了,这样的例子在蒙自是有过的,这样的亏蒙自也吃过。马文亮要求相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全力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项目资金,施工单位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严把施工质量标准,确保施工安全,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造福库区人民。
在调研冷泉特色集镇建设时,马文亮指出,冷泉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优势,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把地域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把冷泉镇建设成为“山水秀丽的精巧小镇、清凉舒适的避暑山庄”,马文亮要求,要严格按规划,突出重点,尽快落实道路改造,同步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不断聚集人气,加快特色集镇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