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进农村无害化厕所改建倒逼农村生活方式改变为核心,实现农村“厕所革命”。按照“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整体提升、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基本思路,积极推广水冲式卫生厕所改造模式。2019-2020年完成户厕改建任务数47026座,公厕改建任务数78座。2019年按照中央、省级奖补户厕改厕每座补助400元,2020年统筹中央、省、州农村“厕所革命”补助资金,积极筹措市级配套资金2000万元,整合市级脱贫资金685万,每座户厕改建平均补助1084元(不含管护资金),实现全市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85%以上。积极推广简单实用、经济实惠、群众易接受的卫生改厕模式、技术和产品,坚持建管结合,同步实施粪污治理,积极构建长效运行机制。2021年将继续实施100户以上农户自然村公厕52座,新改建户厕176座。
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整治为重点,实现农村环境提升。立足农村垃圾清运实际,创新“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工作机制,全面覆盖“垃圾治理”,制定了《蒙自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试点实施方案》、《蒙自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引入第三方侨银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城乡垃圾清运工作。建成乡运营维护垃圾中转站12座,垃圾房170个,垃圾池305个,配置垃圾运输车辆40辆,移动垃圾设备(含三轮车)178个,移动垃圾箱1019个,实现了村委会、村小组、自然村的垃圾全面集中收集,日垃圾清运量达2000余吨,实现集镇所在地、自然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按照“达标排放、清洁生产”的原则,完成水田乡垃圾热解处理厂项目并投入使用,占地3.5亩,处理规模为5吨/日,总投资300万元。
以项目规划和实施为引领,实现生活污水循环利用。编制《蒙自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蒙自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 (2019—2035 年)》,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0个,完成自然村整治20个,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2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站)8座。其中:新安所镇和雨过铺街道为通过管网纳入城市终端污水处理厂处理,芷村镇为单独建有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期路白乡为单独建有污水处理站收集。草坝镇、老寨乡、冷泉镇三个乡镇目前已建有氧化塘收集处理,为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将改为一体化处理设施处理。草坝污水处理站于2020年年底建成,目前正在调试运行。水田乡、西北勒乡两个乡采用一体化设备处理,目前土建已完成,水田一体化设备已进场,计划2021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乡(镇)镇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可达到90%。清查河湖“四乱”问题114个,清理河湖库渠38条(个)、河道垃圾1630.3吨,拆除临湖沿河违章建筑456平方米,恢复水生态面积8.27平方公里。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有效推进乡村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自然村300个,污水治理率为43.35%,农村生活污水管控率35.8%,2021年,计划完成24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以村庄规划编制与管理为抓手,实现农村宜家宜居。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编制印发《蒙自市市域乡村建设规划(2016-2030)》,86个行政村693个自然村均编制了村庄规划,编制做美村庄规划、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5个、省级建设示范村规划8个、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等村庄规划,共计78个自然村已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委托编制昆玉蒙河铁路(蒙自段)沿线63个自然村(14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完成阶段性任务),每个行政村已配备1名以上村庄土地规划建设专管员。统筹好城乡发展空间格局,坚持保护、开发与治理一体化推进。根据《转发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申请2021年“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试点的通知》要求,我市已上报省级试点1个(观澜街道永宁村)、州级试点2个(西北勒乡西北勒村、芷村镇白石岩)。以乡村振兴重点村、红河州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精品示范村推荐名单,上报2021年需完成的18个(包括省、州3个试点)“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目前西北勒乡西北勒村、香塘村,芷村镇白石岩村、新安所镇何家寨村均已完成阶段性成果。
以“记得住乡愁”为发展理念,打造“美丽乡村”。从改变颜值发力,3年来改路427公里,实现了进村入户道路全通畅。加快乡村绿化率稳步提升,因地制宜利用农家门前屋后闲置土地,建立绿化带,挂牌保护一级古树名木共计13棵。农村危房改造10703户(C级2319户,D级8384户),已全部完工;所有自然村均有安全稳定饮用水和直通动力电。大部分自然村人居环境已达1档标准8条要求,13个乡镇(街道)全部为省级卫生乡(镇),创建省级卫生行政村52个,占比63%,获得省评美丽乡村3个(省级1个、州级2个)。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突显生态特色、使特色美丽乡村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以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为根本,提升农村生活品质。通过《村规民约》、“一事一议”等方式制定“保洁管理责任制度”、“门前三包责任制度”、“公共设施管护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红黑板制度”、“垃圾收费制度”、“河湖专管员管理制度”等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市13个乡镇(街道)配备村庄保洁员1406名,村庄规划员131人,以大屯海、杨柳河、沙甸河及沙拉河为试点,聘请河湖专管员26名,逐步推进,有效解决河道垃圾、杂物无人管、无人治的问题。(市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