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期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一)大气
①印刷废气设置2套集气罩收集+1套活性炭吸附装置+1根15m高的排气筒(DA001)。
②无组织非甲烷总烃通过厂区封闭,自然沉降,加强车间通风。
(二)地表水
①建设雨污管网,实行雨污分流制,雨水经雨水沟收集后排入附近自然排水沟;
②食堂废水与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处理后,最终进入大屯污水处理厂。
(三)噪声防治措施
①设置设备专用房,设备加装减震垫,统一管理设备,降低噪声排放。
②加强厂区绿化,合理设备布局,利用建(构)筑物及绿化隔声降噪,建议在项目边界处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于一体的绿化隔离带。
(四)固废处置措施
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一般固废和危险固废,一般固废有生活垃圾、化粪池污泥、废弃边角料、废弃包装材料。危险固废有废油墨、废油墨桶、废手套和废抹布、废弃CTP版、含显影液清洗水、废活性炭、废胶。
生活垃圾经建设单位统一收集后,委托雨过铺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化粪池污泥定期清掏后委托雨过铺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置;废弃边角料收集后,外售至废品回收站;废弃包装材料统一收集后,定期外售废品回收企业;废油墨、废油墨桶、废手套及废抹布、含显影液清洗水、废机油、废润滑油、废胶均存放在危废暂存间,委托红河州现代德远环境保护有限公司统一清运处置。废弃CTP版、废活性炭存放在危废暂存间,由厂家回收处置。
因此,运营期固体废物均可以得到妥善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小。
(五)地下水及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本项目在现有车间内建设,危废暂存间依托现有项目。生产车间、仓库等为封闭式,地面已进行硬化。现有危废暂存间已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进行建设,采取了防风、防雨、防渗等措施,后期进行标识标牌、设置台账。
项目危废暂存间已经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修改单要求进行重点防渗建设,防渗层为不少于1m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 cm/s),或2mm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2mm厚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 cm/s,地面及与裙角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并设置围堰或门槛等防范设施或应急设施,即使发生泄漏,泄漏物也不会进入外环境或者渗漏进入地下,环评要求根据对地下水的影响把项目区设为重点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
(1)重点防渗区
危险废物暂存间,危废暂存间地面及裙角采用水泥+2mm厚HDPE+环氧树脂,渗透系数≤10-10cm/s(保存影像资料)。
(2)简单防渗区
生产车间、办公区等区域,在平整基础上进行水泥硬化。
风险防范措施
①建设单位将化学品物料单独储存、分区存放,并有明显的界限,严禁将化学品物料混合储存。化学品物料储存区在明显处悬挂防火、禁火的标牌。设置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②依托的现有项目危废暂存间已建成,但应加强管理。严格进行标识标牌,设置危废台账、危废转移联单等。
③危险化学品泄漏时用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暂存,然后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④企业应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和《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编制切实可行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提交红河州生态环境局蒙自分局备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应急危害事故,一旦发生事故,即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对事故进行紧急处理,将事故危害和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
|